
天色晚;日暮。《左传·襄公十四年》:“ 卫献公 戒 孙文子 、 宁惠子 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 杜预 注:“旰,晏也。” 杨伯峻 注:“旰,日晚也。”《汉书·张汤传》:“ 汤 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旰,天子忘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箴规》:“ 韩滉 专政,每奏事或日旰,它相充位而已。”
“日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日旰”指天色已晚或日暮时分,由“日”(太阳)和“旰”(天色晚)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太阳西沉后的傍晚”。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曾用此词描述时间之晚。
读音与字形
相关用法
常见于成语“宵衣旰食”(天未亮穿衣起床,天晚才吃饭),多用于称颂帝王或官员勤于政务。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可见于古典文献或仿古表达。
文献依据
《说文解字》释“旰”为“晚也”,《左传》等典籍中亦有实际用例。
《日旰》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旰”,其中“日”部首意指太阳,而“旰”部首则意指日暮。这个词语由五个笔画构成。
《日旰》这个词源于古汉语,古时候用现代文字来写就是“日旰”。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日旰」。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汉字“日”的上面留下了一条横线,以表示日落;而“旰”的上面则是两点,代表晚上七点到九点的时间范围。这种写法显示了日暮时分的情景,形象地传达了“日旰”的含义。
1. 傍晚时分,大街上的街灯亮起来,迎接着日旰的到来。
2. 在乡村的夜晚,闪烁的星星清晰可见,与日旰相映成趣。
组词:日出、日暮、旰食
近义词:黄昏、傍晚
反义词:拂晓、清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