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 兵合戍楼空。” 明 尹耕 《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清 吴伟业 《送纪伯紫往太原》诗:“相依 刘越石 ,清啸戍楼中。”
“戍楼”是古代边防军事设施,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边防驻军用于瞭望、防守的高楼,多建于边疆要塞,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由“戍”(驻守)和“楼”(高层建筑)组合而来。
结构与功能
戍楼通常以砖石建造,高度较高,便于士兵观察敌情、传递信号或远程攻击。部分戍楼与城墙、烽火台等设施相连,形成完整的防御链。
文学意象
戍楼在古诗中常作为边塞象征,体现戍边将士的孤寂与家国情怀。例如:
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戍楼”可比喻坚守岗位、保卫边疆的人或精神。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背景或建筑形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戍楼》指的是边境地区的守备楼,常见于古代中华文化中,它是用来驻守士兵,进行边境防御的建筑物。
《戍楼》的部首是“戈”,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戈(1),戋(7),木(4)。
《戍楼》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汉字的演变发展,它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其中,“戍”表示防守、驻守,指的是官兵守卫的行为;“楼”则代表建筑物,指的是高大的塔楼。结合起来,“戍楼”便是守备防御的建筑物。
《戍楼》的繁体字为「戍樓」。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着一些差异。《戍楼》的古代写法为「戌樓」。
1. 边塞的戍楼高耸,官兵们全副武装,严阵以待。
2. 时光荏苒,戍楼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组词有:戍官、戍边、戍卫、楼台、楼阁等。
近义词有:防御楼、崩楼、堡垒。
反义词有:楼阁、雄楼、广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