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消弥 ”。消除。《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以贵下6*贱,握髮垂接,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宋 叶适 《虞夫人墓志铭》:“夫人从其子守 温州 ,明简静恕,能消弭大鬪,使之轻微。” 清 周亮工 《巡抚山东救荒碑》:“粤自警洚水,祷 桑林 以来,圣帝贤王不难消弥天变。”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消弭汉语 快速查询。
消弭(xiāo mǐ)是现代汉语常用词,其核心含义指主动消除灾祸、祸患或平息争端、冲突,强调通过人为干预使不利因素彻底停止或消失。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层解析:
消除灾祸,制止祸患
指通过积极措施使灾难、战乱、疾病等负面事件停止蔓延或彻底终结。
权威来源:
《汉语大词典》(1997年缩印本,第5卷,第1001页)定义为:“消除;制止。多指灾祸、战乱等。”
例句:
“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以消弭疫情扩散风险。”
平息纷争,化解矛盾
引申为调解争端、化解冲突,使对立状态归于平静。
权威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443页)释义:“消除(坏事);平息:~争端。”
例句:
“通过外交谈判消弭两国边境冲突。”
“消”意为“消散、除去”(如“消灭”“消失”);“弭”本义为“止息、平息”(《说文解字》:“弭,止也”),二字组合强化“主动终结祸患”的能动性。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已有“消弭灾异”之说,后《后汉书·质帝纪》载:“欲令消弭灾谪,永安黎庶”,均指向消除灾祸。
《后汉书·和帝纪》:“消弭灾眚,以顺天心。”
(意为:消除灾祸以顺应天意。)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而欲以道德济法律之穷,则消弭内乱之术也。”
(强调以道德补充法律不足,作为平息内乱的方法。)
词语 | 侧重点 | 典型搭配 |
---|---|---|
消弭 | 主动干预终结祸患 | 灾祸、战乱、争端 |
消除 | 广泛去除不利事物 | 隐患、隔阂、影响 |
平息 | 使动荡状态恢复平静 | 风波、骚乱、怒火 |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在线链接,建议通过国家图书馆数据库或专业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消弭”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拼音:xiāo mǐ(注意“弭”读mǐ,非miè)
含义:指通过努力消除、平息不好的事物,如冲突、矛盾、灾祸等。
2. 词源与用法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4. 例句参考
5. 扩展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或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资料。
编程序标序冰文鉢盂精菜把操弹陈寃出风头大乔等腰定志发付反躬自省犯官风和日美丰赡愤兴格格关节古剌水货鬻建弼见不得简济剑及履及歼灭交利街头影戏截肢金迷纸醉空便口传口径里谈螺线明洁冥征凭白蒲帛翘企青葙青霞志全城三轮伤恫沈漫絁裘庶玉速福所持太公钓鱼,愿者上鈎探条探讯天中猥鄙文鹿无愧无双亭闲说胁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