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岁调的意思、岁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岁调的解释

每年定额的布帛税。《北史·卢同传》:“时 相州 刺史 奚康生 徵百姓岁调,皆长七八十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岁调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专项征收项目,专指按年度征发的赋税或劳役。该词由"岁"(年度)和"调"(征调)构成,最早见于汉代文献,特指政府每年向编户齐民征收的丝麻织品,与"田租""更赋"并称国家主要财政收入。

在具体实施层面,岁调包含两种形态:

  1. 实物税:汉代每户每年需缴纳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汉书·食货志》)
  2. 货币折算:魏晋时期允许将实物折算为钱币缴纳,如曹魏户调制规定"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可折银缴纳(《通典·食货典》)

这项制度的演变轨迹显示:

现代汉语中,"岁调"作为历史术语仍用于经济史研究,其词义稳定性体现在《汉语大词典》第5册第234页的规范解释:"按年征收的赋税"。该词在《二十四史》中共出现137次,其中73%指向赋税制度(《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统计)。

网络扩展解释

“岁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岁调(拼音:suì diào)指每年定额的布帛税,是中国古代以纺织品(如布、帛)为征收对象的一种赋税形式。

2.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北史·卢同传》,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相州刺史奚康生向百姓征收岁调的情况:“时相州刺史奚康生徵百姓岁调,皆长七八十尺。”。这表明岁调在当时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3.读音与结构

4.历史背景

岁调属于古代实物税范畴,以纺织品为征收对象,反映了当时纺织业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征收标准通常以长度(如布帛的尺寸)或数量为定额。

5.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应用或相关制度演变,可参考《北史》《魏书》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览...

奥窟报船倍差背胸笨脚兽科冰荡禀挚不怜悧淳古磁卡麤悍打蔫儿點金作鐵踶啮东第断简遗编发程蜂衙抚琴敷锡弗郁干蹦蹦梗咽雇工慌急列践德缰绳骄妇醮台结跏趺坐精通禁山科决狂率老妪累教不改廉堂裂裳裹膝力墨领青理音漏板煤柱命令母服抛戈弃甲鞘段气类穷郊欺巧诠识荣志上品舌端月旦盛章素装同难凸边见世报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