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贰守的意思、贰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贰守的解释

(1).州府长官太守的副手。 元 揭傒斯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诗:“ 临江 贰守廉且武,手缚其渠散其伍。” 明 张居正 《赠荆门守黄君升开封贰守序》:“ 黄君 既晋 开封 贰守,旧僚某子,曾为文以赠之。” 明 李开先 《送陈平冈大名别驾序》:“府迺县之大者也;贰守,令之长者也。”

(2).谓任同知之职。 清 全祖望 《墨云董文墓志铭》:“ 永昌 之贰守於 东莱 也,招先生为左海之行。” 清 卢文弨 《翰林院侍讲学士秦公墓志铭》:“先世有贰守 江 南之 太平 者,因家 当涂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贰守是汉语古官职名,指辅佐正职长官的副职官员,尤指州郡长官的副手。其核心含义为“副职守官”,强调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协助主官处理政务的从属地位。以下从释义、职能与历史演变三方面详解: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溯源

    “贰”本义为副职、辅佐,《说文解字》释“副益也”,引申为辅助主官;“守”指郡守、太守等地方长官。合称“贰守”即副太守,如清代《康熙字典》载:“贰,副也……守,郡守。”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3页;《说文解字注》

  2. 官职定位

    特指州、府、郡等地方行政机构的第二负责人,职权次于正职太守或知府。例如明代府级行政设“知府”为正职,“同知”为贰守(《明史·职官志》)。

    来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齐鲁书社,2011年)第45页

二、职能与历史演变

  1. 秦汉至隋唐

    秦汉时郡守副职称“郡丞”,隋唐演变为“别驾”“长史”等职,虽名称不同,但职能均属“贰守”范畴,负责粮赋、刑狱等具体事务(《通典·职官典》)。

    来源:《中国历史官制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2. 宋元明清定制

    • 宋代:府、州设“通判”为贰守,兼监察主官之责。
    • 元代:路、府置“同知”为副职。
    • 明清:固定称“同知”,分管水利、盐运等专项事务,如《清史稿》载“府同知,正五品,为知府贰”。

      来源:《宋史·职官志》《清会典事例》卷三十

三、文化引申

在文学作品中,“贰守”亦隐喻“居于次位者”,如明代归有光文:“位在贰守,协恭以承上德。”体现传统官僚体系的层级结构。

来源:《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参考资料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文献版本;现代辞书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等权威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贰守”是一个历史语境中的官职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州府长官的副职
    指古代州府中太守的副手,协助处理政务。例如元代揭傒斯在诗作中提及“临江贰守廉且武”,描述副职官员的职责和形象。

  2. 同知之职的代称
    明清时期,“同知”为地方行政官职,相当于副职或协理官员。清代文献如《墨云董文墓志铭》中“贰守于东莱”即指担任同知职务。

二、补充说明

三、来源建议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元代诗文及明清墓志铭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贝叶辩才无阂便士参检抄掠持鉢筹运顶珠抵死干麨高愁拱宸怪杰拐门怪嫌官牒广广纶巾归途纥豆陵拣佛烧香强嘴拗舌艰阻贾生假途灭虢戒涂久故来庭兰堂离妇励勉龙翔虎跃妙器鸣犊闵勉披剃仆仆风尘迁吏齐理青铜学士奇癖圈套曲须三驱三小戏神领意得拾集泝追探绎铜记外侮蛧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卫画畏迫文旌洿下相王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