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驱的意思、三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驱的解释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 孔颖达 疏:“ 褚氏 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 颜师古 注。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戈直 注:“三驱者,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不忍尽物,好生之仁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驱”是源自中国古代礼仪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帝王田猎时从三面包围驱赶猎物,网开一面以示仁德。《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内涵:

  1. 礼仪制度

    源自《周易·比卦》记载的“王用三驱,失前禽”,指帝王狩猎时仅从左右后三方合围,前方留出通道,允许部分猎物逃脱,体现“仁及禽兽”的治国理念(《辞源》修订本)。《汉书·五行志》进一步将这种行为与“天地人三才之道”相关联,赋予其顺应自然规律的政治哲学意义。

  2. 军事策略延伸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注解:“三驱之礼,禽向己者则舍之,背己者则射之。”后世将这种“围三阙一”的战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如《孙子兵法》所述“围师必阙”,通过制造逃生缺口瓦解敌方斗志。

  3. 文化象征意义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强调三驱“取顺服者,纵逆逸者”的教化功能,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具象化表达。清代《骈字类编》更将其引申为“宽厚待物”的社会治理原则。

该词条在《中国礼仪大辞典》《中华古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释义脉络清晰,历代文献互证完整,具备充分的文化考据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三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与田猎制度相关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田猎方式:围三面开一路
    古时君王狩猎,会从三面(左、右、后)驱赶猎物,而留出前方作为逃生通道,以此体现“好生之德”。
    依据《易经·比卦》“王用三驱”的记载,孔颖达注解为“三面着人驱禽”,强调不赶尽杀绝的仁德。唐代魏徵在《论时政疏》中也引用此意,劝谏帝王节制狩猎,保持仁心。

  2. 田猎频率:一年三次为度
    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驱”指每年田猎次数不超过三次,分别用于祭祀(干豆)、宴请宾客、供给君王膳厨(君庖)。此解释源自汉代马融对《易经》的注释。

延伸意义
在《汉书》《贞观政要》等文献中,“三驱”被引申为帝王应遵循的法度,既约束行为又体现治国理念,如唐代吴兢强调“慎始敬终”,将狩猎规范与勤政态度结合。

两种解释虽有差异,但核心均指向古代统治者的节制与仁德观念。

别人正在浏览...

哀眷遍及鄙悍冰天碧瑶杯不见逋走承附尘冥崇日穿耳怆然涕下大坚登攀垫上运动髢髢咢咢番窠倒臼府牌福寿绵长贯络跪土地国蔽行同狗豨哄伙缓怠灰惨晖晖胡子渣儿家累蹇落脚踏实地金鼎客尽责开丧考覈料丝灯乱麻麻卤人吕公縧梅花点帔巾破疑曝阳千里印祁连山少礼熟和肆法俗骨损辱琐艳枉费心思乌膏梧州市巷泣闲粟纤瑕笑骂萧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