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鉢的意思、持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鉢的解释

1.佛教语。托钵。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至时持鉢往福众生。” 唐 吴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诗:“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鉢过 丹阳 。”

2.引申为行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三僧》:“愿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诵经,足跡不出门,而免持鉢之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钵(chí bō)是佛教术语,指僧人手持食器(钵)乞食或接受供养的行为,既体现僧侣的修行方式,也象征谦卑、戒律与福田内涵。以下从汉语释义、佛教文化及历史渊源三方面详解:


一、字义解析

  1. 意为“手持、托举”,强调动作的持续性,如《说文解字》释:“持,握也。”

  2. 钵(梵语:pātra)

    音译“钵多罗”,指僧人盛放食物的圆形器皿,材质多为陶或铁,形制平底无足。据《释氏要览》载:“钵是梵语,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皆应法。”其大小、颜色均有戒律规定,象征清净无染。


二、佛教意义与修行内涵

  1. 乞食制度的核心

    持钵是印度佛教“托钵乞食”传统的具象化。僧人通过手持钵盂沿门乞食,践行“不蓄私财”“依他活命”的戒律(《四分律》),破除我执,培养众生平等之心。

  2. 福田象征

    信众向持钵僧人布施饮食,被视为“种福田”的功德行为。《佛说盂兰盆经》云:“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体现僧俗互益的宗教伦理。

  3. 禅门修行载体

    中国禅宗将持钵纳入日常修行。如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规定“斋粥二时,僧众持钵就食”,融合印度传统与本土丛林制度。


三、文化延伸与典故


权威参考来源: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钵”条目(商务印书馆,1922年)
  2. 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中·道具篇》(北宋佛学典籍)
  3.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画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1971年)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书名及出版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持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 佛教术语:托钵
    指僧侣手持钵盂化缘或乞食的行为,是佛教修行中维持基本生活的方式之一,体现了简朴与依赖信众供养的修行理念。例如南朝梁沈约在《述僧设会论》中提到“至时持鉢往福众生”,即描述僧人通过托钵为众生祈福。

  2. 引申义:行脚
    后扩展为“行脚”之意,指僧人云游四方、参访修行的过程。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中记载僧人“免持鉢之苦”,即表达对行脚奔波辛劳的感慨。

该词反映了佛教文化中物质与精神修行的结合,既有具体行为描述,也蕴含修行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榜人悲响便章俵卖比肩接踵避心不舍昼夜长寝掣板成梁尘喧诞圣节大填雕鸷端士番菜风土纷轮伏引高京亘久攻击洸洸过冬作物海山盟豪取智笼和风贺启哗词滑疑鹘伶声嗽惊仆静婉腰据杖口袋枯萁镣靠临贲谩诞泥垣宫叛违铺殿花蒱且青木香情势缛丽丧气话赏客衰退顺桓死里逃生缩微天门山挺鹿走险梃刃同班通功易事香袋崄峻虾须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