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的意思、平旦的详细解释
平旦的解释
[dawn] 清晨;平明;平日,平时
详细解释
(1).清晨。《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君昧爽而櫛冠,平旦而听朝。”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鷄鸣 洛城 里,禁门平旦开。” 唐 白居易 《郡亭》诗:“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下》:“凡诊病脉,平旦为準,虚静寧神,调息细审。”
(2).平日,平时。《醒世姻缘传·引起》:“絶义相持,岂无平旦良心?”
(3).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寅时。
词语分解
- 平的解释 平 í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 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治理,镇压:平
- 旦的解释 旦 à 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待旦。 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日(a.明天:b.白天)。 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
专业解析
“平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表示天刚亮的时候,即清晨太阳将出或初出之时,约相当于现代时间的凌晨3点至5点(寅时)。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义解析:
- “平”:有“太阳初升”“黎明”之意,强调昼夜交替的平衡点。
- “旦”:象形字,甲骨文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本义即“天亮”“早晨”。
合称“平旦”,指天色由暗转明、曙光初现的时刻。
-
时间定位:
在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制中,“平旦”对应寅时(3:00–5:00),是夜与昼的过渡阶段。《淮南子·天文训》载:“日出于旸谷……至于曲阿,是谓旦明(平旦)。”
-
文献例证:
- 《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描述清晨的清明之气。
- 《史记·项羽本纪》:“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指凌晨部署军事行动。
-
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平旦是阳气初生、心神清明的时段,适合修身养性。《黄帝内经》提倡“平旦人气生”,强调此时静坐调息有益健康。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卷第1235页。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平旦”词条。
-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旦”字释义。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网页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名称及出版社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平旦”是古代对特定时间段的称谓,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1.词义解释
- 基本定义:指天刚蒙蒙亮、太阳未出地平线前的时段,即黎明时分。
- 时间范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点至5点,属于古代十二时辰中的“寅时”,也是“五更”的最后一更。
2.别称与关联
- 常见别称: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昧旦等。
- 十二时辰关联:寅时与生肖“虎”搭配,古人认为此时老虎最活跃。
3.古籍引用
- 《孟子·告子上》提到“平旦之气”,指黎明时分的清新气息。
- 南朝鲍照《代放歌行》中“禁门平旦开”,描述清晨宫门开启的场景。
4.实际应用
- 生活作息:古人常在此时起床处理事务,如白居易《郡亭》中“平旦起视事”。
- 现代例句:如“万户千门平旦开”“平旦冰结矣”等,均体现其时间属性。
5.文化意义
- 作为时间划分的精细化体现,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自然节律的重视。
总结来看,“平旦”既是具体的时间节点,也承载了古代天文历法、文学表达及生活智慧。若需进一步了解十二时辰体系,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按照板荒变蛋便好做便媚砭鍼冰稼长寿面程顿冲锋陷鋭抽捐纯全祠宇大千世界點湯雕虫末伎诋让短气飞茎富国强民傅说霖噶霏鹤经魂轿胡子渣儿降表江郊晶灿灿矍铄翁口不二价烂蔚礼官离经临侵虑表麦粥腼赧迷关牛奶杮炮煨剽拂泼悍全真乳钟杓子生佛神游射正失畴侍丁死败祀土体玄同游外监无事狠现象卸脚谢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