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离经辨志。 唐 黄滔 《赠怀光上人》诗:“过午休斋惯,离经吐论高。”
(2).脱离正轨。《鹖冠子·泰鸿》:“首尾易面,地理离经。” 陆佃 解:“天之首尾易向,则地理亦失其经。” 清 曹寅 《铜鼓歌》:“前贤遗迹不可测,语患怪诞多离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人家从前读书的,都是学的参天拜祖,敬神理佛,如今你们这些吃屎的学生,张口就是离经,闭口就是畔道。”参见“ 离经畔道 ”。
犹言雕刻经文。 唐 李邕 《石赋》:“何止藏书入室,勒篆离经。”
“离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离经辨志
原指古代读书人通过分析经书章节、辨别学术志向的学习方法。例如唐代黄滔《赠怀光上人》诗中的“离经吐论高”,即形容学者对经典深入辨析并发表高论的能力。
脱离正轨
指偏离传统规范或正统思想,常与“叛道”连用为成语“离经叛道”。例如《鹖冠子·泰鸿》中“地理离经”描述自然秩序混乱,清代曹寅《铜鼓歌》则以“语患怪诞多离经”批评不合常理的言论。
雕刻经文(生僻义)
见于唐代李邕《石赋》“勒篆离经”,指在石碑上篆刻经典文字的行为。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古典文献中多指学术辨析,现代则侧重突破传统的含义。
离经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不遵循经书中的教义或原则,违背传统观念或规定。
离字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禸(rǒu)和目(mù)。它的拼音是lí。离字的总笔画数是13画。
离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由禸和目两个字组合而成。禸代表着人们走着的样子,目则表示着张开的眼睛。这个字的本义是眼睛离开,而引申为违背和背离。
离字在繁体中的写法是離。
在古时候,离字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最早的形态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背离,离开。后来演变为像现在的形态。
1. 他的观点离经不符,引起了争议。
2. 这个创新的想法离经叛道,但却深受大家赞赏。
离经辜负、离经背道、离经叛道、离经背叛
违背、违反、背离
遵循、依从、顺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