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匏革的意思、匏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匏革的解释

笙和鼓。皆八音之一。借指各种乐器。 唐 贾岛 《观冬设上东川杨尚书》诗:“匏革奏冬非独乐,军城未晓启重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匏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匏”和“革”两个字组成,属于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古代乐器或与礼乐相关的器物。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字义分解:

    • 匏 (páo): 本义指一种葫芦,即“匏瓜”。其果实外壳坚硬,中空,古代常剖开用作盛水或酒的器具(如匏樽)。在音乐领域,特指用匏瓜制成的乐器,是古代“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分类之一。最主要的匏类乐器是笙、竽等簧管乐器,其底座(笙斗)即由匏瓜制成。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 “匏”字条。
    • 革 (gé): 本义指去毛加工过的兽皮,即皮革。在音乐领域,特指用皮革蒙制的乐器,同样是“八音”之一。最主要的革类乐器是各种鼓,因为鼓面通常由皮革制成。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 “革”字条。
  2. “匏革”合义:

    • 泛指乐器: “匏”和“革”作为八音中的两类,常并称“匏革”来泛指乐器,特别是吹奏类(匏)和打击类(革)乐器。它代表了古代乐器的重要材质分类。
    • 象征礼乐: 在古代文献中,“匏革”常作为礼乐制度的象征或代称。因为礼乐活动离不开这些乐器,它们承载着礼仪教化的功能。
    • 具体指笙与鼓: 有时也特指最具代表性的匏类乐器(笙或竽)和革类乐器(鼓)。例如,《礼记·乐记》中提到“弦匏笙簧,会守拊鼓”,这里的“匏”与“鼓”(革的代表)常被关联。
  3. 文献例证与用法:

    • 常出现在描述礼乐、祭祀、庆典等庄重场合的古文中。例如:

      “陈其牺性,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弦匏笙簧,会守拊鼓。” (《礼记·乐记》) (这里“弦匏笙簧”与“拊鼓”并提,体现了“匏”类与“革”类乐器在礼乐中的核心地位。)

    • 也用于比喻和谐的声音或礼乐教化。例如:

      “匏革相和,音声不匮。” (后世文赋中形容音乐和谐、礼乐昌明的比喻用法)。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词典》 “匏革”词条及相关文献例证。

  4. 现代使用: “匏革”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用,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它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礼乐、音乐史、文献解读或特定成语(如“匏革相和”)的学术或文学语境中。日常口语和现代书面语基本不再使用。

“匏革”指代古代八音分类中的“匏类”(葫芦制乐器,如笙竽)和“革类”(皮革制乐器,如鼓),合称泛指乐器,尤其是吹奏与打击乐器。它是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符号,常见于描述祭祀、庆典等庄重场合的古文献中。其核心含义在于代表以特定材质(匏瓜、皮革)制成的、用于礼乐仪式的乐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匏革”是古代汉语中与乐器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匏革”指笙和鼓,分别属于中国古代“八音”分类中的“匏”类与“革”类乐器。二者常被并列使用,代指多种乐器的合奏,如唐代贾岛《观冬设上东川杨尚书》诗云:“匏革奏冬非独乐,军城未晓启重门。”


二、字义分解

  1. 匏(páo)
    原指匏瓜(葫芦的一种),后引申为以匏为材质的乐器,如笙、竽等吹奏类乐器,属“八音”之一。

  2. 革(gé)
    本义为加工后的兽皮,此处特指以皮革制成的打击乐器,如鼓,亦属“八音”之一。


三、文学与文化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匏革”常被用作乐器的统称,象征宴乐、庆典或军乐场景。例如:


“匏革”是古代对笙、鼓两类乐器的合称,既体现传统乐器分类(八音),也常用于文学修辞中代指音乐场景。其含义可通过字源、文献用例及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鳌头独占八宝车搬兵驳骝不错裁芟常例朝散赤珠牀簟翠帐叨赖大婶打下马威典籍电邀地骨杜渐防萌分扣附骥攀鳞歌墟拐仙过铁嘿喻荟集户门降心交年节燋铜静默士扣背琨庭老大儿凉簟厉疾流沉龙见龙旜鲁鸡鸟汉清曙蚑行阙蠹敺杀圣境声名大噪神閒气定拾翠十箭熟谏松轩缩头鳊太虚踏游天箓温燠钨钢下脚夏令营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