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民,使人民安定。语出《周礼·天官·小宰》:“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寧万民,以怀宾客。”《淮南子·泰族训》:“故为治之本,务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宋书·武帝纪中》:“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暇给,是以寧民绥治,犹有未遑。”
"宁民"的汉语词典释义
宁民(níng mín)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宁”(安定、安宁)与“民”(百姓)组合而成,核心含义为使百姓安定、安居乐业。以下是详细解析:
安民,治理百姓使其生活稳定
平息民乱,消除社会动荡
“宁”在古汉语中兼具“安定”(动词)与“安宁”(形容词)双重含义,如《说文解字》释“宁”为“安也”,引申为通过治理实现太平。
“宁民”更侧重动态治理过程(如平定动乱后恢复秩序),而“安民”偏重维持稳定状态(如轻徭薄赋的政策)。
“以保息六养万民……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郑玄注:“安富,平其徭役不专取。” 此处的“安富”即“宁民”的具体实践,通过均平赋税保障民生。
“俾宁人之务,咸顺于道。” “宁人”同“宁民”,指使百姓顺应天道、各得其所。
释“宁民”为“安定百姓”,引《周礼》《淮南子》等典籍佐证。
强调其政治治理内涵,释义为“安民,使人民安宁”。
收录“宁民”词条,注解为“治理民众,使之安定”。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释义依据权威辞书及通行点校本,如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淮南子集释》等。)
“宁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níng mín,其核心含义是安民,使人民安定。以下为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历史文献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周礼》《淮南子》等典籍,或查看网页来源中的完整例句。
驳滥伯业不倒口潮忽忽朝婚吃栗多崇日大暮打天下大忧洞心妨功害能風華濁世感哽高议贡主诟厉诟骂关吏怀德缓慢灰身灰身粉骨虎舅瑊玏击钵催诗桔槔敬上接下久负盛名刻石克协芦沟桥録略马快冥讨暮子蟠夔炮祭破陷谴责小説犬服人缘儿弱岁森森商彝夏鼎收检双杠书殿顺下死辠逃狱铁丝网庭臯铜竹鴮鸅陷覆嚣人写箓洗儿钱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