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心的意思、洞心的详细解释
洞心的解释
潜心。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序》:“﹝ 汉武帝 ﹞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奥,昭然显著。”
词语分解
- 洞的解释 洞 ò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透彻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
专业解析
洞心,汉语词汇,读音为dòng xīn,其核心含义指内心透彻明了,对事理有深刻、彻底的理解。它强调的是一种洞察本质、通透明达的心理状态。
以下是该词的详细解释及权威出处:
-
释义核心:透彻明了
- 洞心指内心对事物或道理达到了非常透彻、清晰的理解程度,仿佛能洞察其本质和核心。它描述的是一种深刻领悟、豁然开朗的心理状态。
-
典籍出处与权威引用:
- 《庄子·秋水》:这是“洞心”一词最早、最经典的出处之一。原文为:“不洞心焉”。此处的“洞心”即指不能透彻理解(大道)。这奠定了该词表示“透彻理解”的基础含义。
- 《淮南子·原道训》:这部重要的汉代道家典籍中也使用了该词:“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鞼,无所大过而无所不逮;处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漻寂寞,为天下枭。”(虽未直接出现“洞心”二字,但描述的“中得”、“思虑平”、“疏达”等状态,正是内心透彻、洞明事理的表现,其思想与“洞心”相通,常被后世引用解释“洞心”的境界)。
- 《汉语大词典》:作为权威的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对“洞心”的释义为:“彻底明白事理。” 这清晰地概括了该词的现代词典学定义。
-
用法与语境:
- “洞心”是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汇,常用于形容对深奥道理、人生真谛或复杂事物的深刻领悟。
- 它常与表达领悟、理解、通达的词语连用或出现在类似语境中。
“洞心”意指内心对事理达到透彻、明了、深刻理解的境界。其权威出处可追溯至道家经典《庄子·秋水》和《淮南子》,现代权威词典《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彻底明白事理”。该词体现了对事物本质深刻把握的内在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洞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òng xīn,其核心含义为“潜心”,即专注、深入思考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潜心专注
指人将全部心思投入某一事物或领域,如“洞心于道教”。
- 内心真实透明
比喻内心毫无掩饰,真实坦率,强调纯粹、坦诚的品质。
来源与用法
- 词源
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郭宪《洞冥记·序》提到汉武帝“洞心于道教”,指其潜心钻研道教思想。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专注研究、思考或修行的状态,也可形容内心真实无伪。例如:
“鹿洞心源合,鹅湖臭味同”(诗句),表达志同道合者的默契。
例句参考
- 文学语境
“鱼贯而入的孩子们对这阴森神秘的山洞心生好奇又紧张”。
- 哲学探讨
“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强调深入探究后的豁然开朗。
补充说明
- 与“洞心”相关的词汇
近义词:潜心、专注;反义词:浮躁、敷衍。
- 注意
部分低权威性网页提到“洞心”有“数目0”的含义,但此用法缺乏广泛依据,建议以主流解释为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4、5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黯云柏实人卑抑别树一帜避乖笔头生花补习学校踩估彩燕摛辞叱駡处剂初元呆相颠窨东坡羹督摄洱河厄滞饭祝分际噶喇感叹宫眷狗盗鸡鸣怪不到跪行憨虎虎覈实虎膺角鸱贾肆记览金枷玉锁进胁拘获拘狭帘箔垄亩卢蒲满生生面瘫磨泐迁行七略嶔岩日屈荣露上升手疏书床黍絫痛辱投间抵隙土德洼涔温良恭俭让绡练销漏销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