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够谐和;符合;统一。 三国 魏 曹植 《帝舜赞》:“ 顓頊 之族,重瞳神圣,克协顽 瞽 ,应 唐 莅政。”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兄皆指陈根源,斟酌通变,莫不允符天旨,克协神休。” 明 文徵明 《太仓州重浚七浦塘碑》:“议既克协,乃纠民集财,以是岁十月之隙,蕆事即工。”
“克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能够谐和、符合或统一”,多用于描述事物或关系之间的协调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解析
文献用例
现代用法与注意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或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解。
《克协》是一个比喻性词语,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意指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或相互协作取得成功。
《克协》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左边的部首是“儿字旁”,右边的部首是“十字旁”。总的笔画数为12画。
《克协》这个词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在古代文献中很常见,通常用来形容克服困难或合作达成共同目标。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义更加广泛,可用于各个领域。
《克協》是《克协》的繁体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中,经过演变的《克协》有可能存在不同的写法。这是因为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一些书写上的差异。
1. 他努力克协困难,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2. 在团队中,大家形成了良好的克协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3. 只有通过克协合作,我们才能达到更远大的目标。
1. 克服(kè fú):克服困难或战胜困难。
2. 协作(xié zuò):相互合作或协同努力。
3. 克己(kè jǐ):战胜自己的欲望或意志的行为。
1. 合作(hé zuò):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共同目标。
2. 共同努力:大家一起付出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1. 对抗(duì kàng):敌对、对立的行为或关系。
2. 独立(dú lì):不依赖他人,自己独断独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