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粉身碎骨。 唐 王勃 《上百里昌言书》:“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復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
“灰身粉骨”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最早见于唐代王勃的《上百里昌言书》:“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表达以死谢罪的决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延伸用法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如、3、6)。
《灰身粉骨》指的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的尸体已经烧成了灰烬。常用来形容英勇牺牲、壮烈殒身的情景。
《灰身粉骨》这个成语的部首是火字旁,部首拼音是huǒ。它的总笔画数为十一画,分别是灰(六画)、身(七画)、粉(十一画)、骨(九画)。
《灰身粉骨》这个成语来源于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肯愁旧国腐,多难新身。”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灰骨烟消、身亡在外的悲壮场景。
《灰身粉骨》的繁体字为灰身粉骨。
古时候,灰、身、粉、骨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灰”在古代写作“灬”,“骨”在古代写作“骨”,现代写作“骨”。
1. 他为国家献身,最终化为灰身粉骨。
2. 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士兵只能以灰身粉骨的方式为和平作出贡献。
1. 灰烬:指燃烧后所剩下的灰。
2. 粉碎:指将物体破碎成粉末。
3. 骨灰:指人或动物死后骨头被火焚烧之后所剩下的灰烬。
1. 英勇就义
2. 浴血奋战
生机盎然
阿宜薄伎弁目弊穴踣傹草就参差错落巢龟赤干穿花凤出钹椿寿窜官弹违大厮八點除多难耳套发箭仿写风云亘舒龟判觚简咳家濠沟撝让晦滞剪落健硕教养贾似道瘠贬洁流阚阚刻臂陵藉骊体留馆离罻乱忙马讼悯悯磨扇压住手捻枝捻脚捻手赔补骈轨强御七辅事假矢尽兵穷俗吏所拟他杀通太土尔扈特无穷门详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