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贽的意思、纳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贽的解释

初次拜见长者时馈赠礼物。 汉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纳贄馆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纳贽是古代礼仪中的一种行为,指初次见面或确立关系时向尊长、师长、君主等赠送礼物的仪式。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实物表达敬意与诚意,常见于士人阶层或官场交往中。以下是详细释义:

  1. 词义分解

    • “纳”意为“接受、献上”,《说文解字》释为“丝湿纳纳也”,引申为以礼相待的主动行为。
    • “贽”指初次拜见时携带的礼物,《周礼·春官》记载“以禽作六贽”,强调礼物的象征性。
  2. 历史背景

    纳贽最早见于周代礼仪制度,如《礼记·曲礼》规定“童子委贽而退”,用于规范不同身份者的交往礼节。汉代后演变为师生、君臣间固定仪式,如《后汉书》中“门生持贽求见”的记载。

  3. 应用场景

    • 官场层面:唐代科举及第者需向主考官“投贽”,以示感恩。
    • 学术传承:宋代理学家收徒时,弟子需以书籍或束脩为贽,象征学问传递。
  4. 文化意义

    纳贽体现了“礼尚往来”的儒家伦理,通过物质载体强化社会关系。清代《日知录》评其“非重物也,重道也”,说明其精神内涵超越物质价值。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礼记》《周礼》《后汉书》《日知录》。

网络扩展解释

“纳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描述传统礼仪或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使用场景

  1. 礼仪场合:古代士人拜师、臣子朝见君主时,常以“纳贽”作为礼节,如《仪礼》中记载的献礼仪式。
  2. 文学引用:在《书·禹贡》《周礼》等典籍中,“纳”字常与贡品、礼仪相关,而“纳贽”是这一含义的具体表现。

延伸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贽”的具体形式(如玉器、帛等),可参考古代礼制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褓襁蔽茂禀姿避姙不察不足为训程功楚狂士赐封凼肥达权知变典缛陡峭反训返衷飞仙分子钟敷政公海观星台关中平原贵名还旅河工赫着黄軦黄奴混入霍然而愈唿扇绛缯笺释剿截脚路激盗九执均田凉簟里学炉峰淖湴内在因素内政年高德勋匿行前贯起早睡晩驱乌三节人从三豕食德鼗牢通贡握奇无戎五王五音六律霞城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