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拜见长者时馈赠礼物。 汉 王逸 《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氏》:“秀才自言 胡氏 ,遂纳贄馆之。”
“纳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描述传统礼仪或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贽”的具体形式(如玉器、帛等),可参考古代礼制相关记载。
《纳贽》(nà zhá)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接受庙祭的财物”。它通常用来形容祭祀时所要进贡的物品。
《纳贽》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纟”和“贝”。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纟”部有6画,而“贝”部有6画。
《纳贽》一词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谢之情,而《纳贽》指的就是祭祀时所要献上的财物,如食物、酒水、猪羊等。
《纳贽》的繁体字为「納貍」。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字形较为简化。《纳贽》的古代写法为「納責」。
1. 在盛大的祭祀典礼上,必须准备丰盛的纳贽物品。
2. 他将会捐赠一些贵重的珍宝作为纳贽祭品。
- 纳入:接受并容纳。 - 贽:礼品,赠送的物品。
- 奉献:归于尊神;或指献上材料、供奉、赠予。 - 献祭:举行祭祀活动,献上祭品。
- 收取:接受他人给予的财物。 - 占有:拥有,占有所有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