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赐封的意思、赐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赐封的解释

赏赐拜封。《楚辞·天问》:“ 比干 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 阿顺,而赐封之。” 王逸 注:“ 雷开 佞人也,阿顺於 紂 ,乃赐之金玉而封之也。”《新唐书·惠文太子范传》:“从 玄宗 诛 太平公主 ,以功赐封,与 薛王 业 并满五千户。” 明 皇甫录 《皇明纪略》:“ 太祖 征 陈友谅 於 鄱阳湖 ,被围甚迫,介士 韩成 谓服龙袍冠冕誑贼,投水死,围解。 友谅 平,上念 成 忠,赐封 高阳郡侯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赐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君主或最高统治者将爵位、封号、土地等以恩赐的形式授予臣属或亲属的行为。该词由“赐”与“封”二字组合而成,需结合其本义及古代政治制度理解:

  1. 字义解析:

    • 赐(cì):本义指上位者给予下位者赏赐、恩惠,带有尊卑关系和恩典色彩。《说文解字》释为“予也”,强调给予的主动性与恩惠性。
    • 封(fēng):本义指在土地上堆土植树以划定疆界,引申为帝王将土地、爵位、名号授予臣子,建立诸侯国或授予荣誉。其核心在于确立名分、划定权力范围。
  2. 整体含义: 因此,“赐封”特指君主(如皇帝、国王)以最高权威,将代表身份、地位、权力的爵位(如公、侯、伯、子、男)、封号(如谥号、尊号)或土地(封邑、食邑)正式授予特定对象(功臣、宗室、外戚等)。这一行为是国家政治制度(尤其是分封制、爵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君主的恩宠、对功绩的认可,以及对受封者权利和义务的法定确认。

  3. 历史制度背景: “赐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尤以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汉以降的爵位制度最为典型。君主通过赐封来:

    • 巩固统治:分封宗室、功臣以屏藩王室。
    • 奖励功勋:酬劳对国家有重大贡献者。
    • 确立等级秩序:明确社会各阶层的身份与特权。
    • 管理疆土:间接控制地方(尤其在分封制下)。 受封者通常获得相应的政治特权(如参与朝政)、经济权益(如收取封地赋税)和社会地位。
  4.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的行为,如“皇帝赐封他为镇国公”、“朝廷赐封功臣良田千顷”。
    • 在历史文献、古典小说、研究著作中常见。
    • 现代语境下,一般仅用于描述历史事件或进行学术讨论,不再用于现实政治生活。
  5. 权威典籍佐证:

    •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其中“赐国”即包含赐予封国的含义,是“赐封”制度的重要体现。
    • 《史记·高祖本纪》:“于是高祖曰:‘…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乃并复丰,比沛。” 记载了刘邦赐封故乡沛县、丰邑免除赋税徭役的史实。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赐封”的定义为:“指帝王对臣下封赏爵位或土地。” 这是现代权威辞书对该词的标准释义。

“赐封”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词汇,其核心是君主以恩赐的形式授予臣属爵位、封号或土地,体现了君权至上级分明的社会结构。理解此词需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其含义与古代的分封制、爵位制密不可分。

网络扩展解释

“赐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赐封”指君主或皇帝对臣子授予封号、爵位或封地的行为,通常用于表彰功绩或巩固统治地位。该词由“赐”(赏赐)和“封”(封号、封地)组成,强调自上而下的恩赐性质。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1. 权力象征
    古代帝王通过赐封彰显权威,如唐代僧伽因修建普光王寺被唐中宗赐封,明代韩成因救驾被追封为高阳郡侯。
  2. 功绩表彰
    常见于对功臣的嘉奖,如《新唐书》记载惠文太子因诛杀太平公主有功,获封五千户。
  3. 政治手段
    也用于笼络人心,如商纣王赐封佞臣雷开以巩固统治(出自《楚辞·天问》)。

三、词义延伸


四、发音与结构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新唐书》《楚辞》等典籍,或查阅网页中提到的实例。

别人正在浏览...

嗳气饱眼福蔽旒猜详除恶务尽除陌钱出群大颢雕殒东敲西逼兑现迩岁尔夕烦滥繁扰飞扬浮躁丰肌秀骨犎牛風聞論事负乱干韵光秃赫烈红不棱登画堂记睹街镇疖子京味金星草缉艇科伦坡老老大大连衽陵轣林籁泉韵六仪历学骂诅拟圣牛戴牛弄法舞文浓馥蓬茨偏酷肉脯子辱抹润滋滋上捐上卿穇穇盛轨省慝适子树科田鸡炮桐乡文车毋意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