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包括 夏 、 辽 、 金 )出国使节的随员。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近岁衔命出疆,三节人从,赏给丰腆。”《宋史·礼志二二》:“ 金国 贺正旦人使到闕赴宴等坐次,令与宰臣相对稍南。使、副上下马於执政官上下马处。三节人从并於宫门外上下马。”《金史·礼志十一》:“新定 夏 使仪注: 夏国 使、副及参议各一,谓之使。都管三。上节、中节各五,下节二十四,谓之三节人从。”亦省作“ 三节人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令》:“ 大辽 使人朝见讫,翌日诣 大相国寺 烧香,次日,诣南御苑射弓,朝廷旋选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赐宴,三节人皆与焉。”
“三节人从”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用于宋代外交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节人从(拼音:sān jié rén cóng)指宋代(包括与宋并立的夏、辽、金政权)出使外国的使节团中的随员。这些随员通常协助主使处理外交事务,如文书、礼仪、护卫等。
组成结构
宋代使团可能按职能分为不同“节级”,随员统称“三节人从”。例如《宋史·礼志》提到,金国使节到访时,“三节人从”需在宫门外上下马,显示其地位次于主使。
文献记载
部分现代词典(如、9)将“三节人从”解释为“坚持不懈、带动他人”的成语,或与“礼节、节操”相关。但此类解释缺乏历史文献支撑,可能为误传或混淆了其他词语(如“三节人”)。建议以宋代外交随员的释义为主。
“三节人从”是宋代外交使团中的随员群体,其名称反映了当时的使节制度与层级划分。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金史》等原始史料。
《三节人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有节操,行为规矩。他会恪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
《三节人从》的拆分是:三(sān)+ 节(jié)+ 人(rén)+ 从(cóng)。
其中“三”是指数字3,读音为sān,表示数量的意思;“节”是指节操、道德,读音为jié;“人”是指人,读音为rén;“从”是指遵守、持守,读音为cóng。
总体来说,《三节人从》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三节人从》这个成语的来源尚无确切记载。它是汉语中的一个传统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和行为规矩。
在繁体字中,“三节人从”的写法是「三節人從」,字形较为复杂,但意思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三节人从》这个成语,古时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仍然相同。
她是个有品德的人,经常帮助别人,遵守社会道德,真是个典型的三节人从。
三思而行、三番五次、节制心性、循循善诱。
廉洁奉公、品行端正、言行一致。
不讲信用、放荡不羁、违法乱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