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淤泥。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今 川 广 之界亦有一小河,淖湴而深,今古不得渡。”
淖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1. 基本含义
淖湴指淤泥或泥泞的水域,特指水深泥浊、难以行走的环境。例如元朝文献记载的“淖湴而深,今古不得渡”,形容河流淤泥深厚难以通行。
2. 发音与构成
3. 引申与使用
除字面意义外,该词可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困境,如“淖湴之地”形容难以发展的境况。常见于古籍或文学描述,现代使用较少。
4. 文献例证
元代刘壎《隐居通议·地理》曾用此词描述川广交界处的小河因淤泥过深无法渡过的情景。
总结
淖湴的核心含义是淤泥堆积的泥泞环境,兼具自然描述与文学比喻功能。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淖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泥泞的湖沼或水塘。
《淖湴》的部首是水,笔画数分别为12画和14画。
《淖湴》这个词来自于古代汉语,使用的是简化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濃澜」。
在古时候,「湴」的字形是由「水」和「或」组合而成,形状更加复杂,包含有更多的笔画。
1. 雨后小路非常淖湴,需要小心行走。
2. 这片淖湴地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1. 淖泥:指非常泥泞的泥地。
2. 淖水:指水流湍急,泥泞不堪的河流。
3. 淖害:指因为大雨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的水患。
1. 污泥:指沉淀物、尘土或泥沙堆积形成的粘稠物质。
2. 泥潭:指非常浑浊而粘稠的泥泞的水塘或湖沼。
3. 沼泽:指由淤泥和水组成的湿地。
1. 干燥:指没有水分或湿度的状态。
2. 乾爽:指没有任何水分、湿气的干燥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