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均田的意思、均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均田的解释

(1). 汉 代按等级分赐田地的制度。《汉书·王嘉传》:“詔书罢菀,而以赐 贤 二千餘顷,均田之制从此堕坏。”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自公卿以下至於吏民名曰均田,皆有顷数,於品制中令均等。今赐 贤 二千餘顷,则坏其等制也。”

(2). 北魏 至 唐 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文献通考·田赋一》:“ 魏孝文 始行均田,然其立法之大概,亦不过因田之在民者而均之。”《文献通考·田赋二》:“ 孝文 太和 元年……均田之制,始於此矣。九年,下詔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刘泽华 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第五节:“ 北魏 政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秩序,便着手解决土地问题,于公元485年( 孝文帝 太和 九年)颁布了均田令。”

耘田。《大戴礼记·夏小正》:“农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 孔广森 补注:“均读为耘,故传言除田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均田是中国古代与土地分配相关的制度术语,其含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均田指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将土地按人口或等级进行分配,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公平利用。该制度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实施有所差异。

二、历史阶段与特点

  1. 汉代均田
    作为早期土地分配制度,汉代按社会等级分赐田地,例如官员与平民按品级获得不同面积的土地。这一制度因权贵侵占土地而逐渐瓦解(参考《汉书·王嘉传》记载)。

  2. 北魏至唐中叶的均田制

    • 实施背景:北魏初期因战乱导致大量土地荒芜,国家赋税锐减,遂于公元485年正式推行均田制。
    • 核心规则:按人口分配无主荒地,成年男子可获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减半;土地所有权归国家,部分土地耕作一定年限后归个人所有,死后需归还官府。
    • 豁免范围:地主私有土地不在分配之列,仅针对无主荒田和小农。

三、意义与影响

四、制度终结

唐中叶后,因人口增长导致可分配土地不足,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均田制逐渐被租庸调制取代,最终于780年废止。

注:如需完整历史细节,可查阅《文献通考》或《汉书》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均田》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均田》是指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一种制度和政策,旨在实现土地的公平利用和农民的平等权益。

拆分部首和笔画

《均田》一词的部首拆分为“土”和“田”,其中“土”字是指土地,而“田”字则表示农田。

根据《康熙字典》,《均田》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来源和繁体

《均田》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古代,均田制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政策,以确保农民能够平等地获得土地资源。

繁体字“均田”与简体字相同,仍然是由“土”和“田”组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据《漢語大字典》,古时候的《均田》字写作:“㑴”。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例句

1. 实行均田制后,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障。

2. 当地政府出台了一项均田政策,旨在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

组词

1. 均田制:指实行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制度和政策。

2. 均田租:指在均田制下,农民向地主支付的土地租金。

近义词

1. 平田:指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与均田在意义上相近,都强调了土地的平等利用。

2. 分田:指将土地划分为相对均等的份额分配给农民。

反义词

1. 不均田:指土地分配不均,不公平的情况。

2. 均田制的反义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词,但可以用“土地私有制”来表示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