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抗的意思、挠抗的详细解释
挠抗的解释
阻挠抗拒。 明 李东阳 《封大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 山西 学政久弛, 应寧 力剗宿弊,有无赖子挟势挠抗,索治之,几毙杖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前总督 高其倬 诱禽 阿近 ,议设营汛,以控前后左右各寨。 苗 力挠抗。”
词语分解
- 挠的解释 挠 (撓) á 搅,搅动:“使水浊者,鱼挠之”。 扰乱,阻止:挠乱。阻挠。 弯曲(喻屈服):挠曲(?)。挠折。挠志(屈节从人)。百折不挠。 搔,轻轻抓:挠痒。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抗的解释 抗 à 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 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 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挠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náo kàng,其核心含义为阻挠抗拒,也可引申为想方设法反抗或对抗。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 字词分解:
- 挠:原指“刺激、激怒”,引申为通过手段干扰或挑衅对方。
- 抗:意为“反抗、对抗”,强调对压力或敌对势力的抵制。
- 整体意义:指在逆境中采取主动策略进行抵抗,既有“阻挠”的干扰性,也有“对抗”的正面冲突性。
使用场景
- 描述个人或集体抗争:如面对不公政策时,民众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不满。
- 历史或政治语境:常见于描述对抗权威、镇压的行为。例如: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苗力挠抗”,指少数民族对统治的抵抗。
- 现代引申:也可用于职场、生活中对压力或困难的积极应对。
例句参考
- 清代魏源《圣武记》:“苗力挠抗”,体现群体性反抗。
- 现代造句:“他面对公司的不合理制度,选择挠抗而非妥协”。
权威性说明
- 高权威来源(如汉典、沪江词典)侧重“阻挠抗拒”的本义;
- 中等权威来源(如查字典)补充了其作为成语的引申含义。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圣武记》等历史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挠抗
挠抗(náo kà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挠”和“抗”两个部分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挠”字由手部的“扌”和“免”两个部首构成,共7画;“抗”字由手部的“扌”和“亢”构成,共7画。
来源
“挠抗”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广泛,既可以指人体皮肤表层受到刺激而引发的瘙痒感,也可以表示抵抗、反抗。
繁体
“挠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撓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挠抗的书写形式可能会有些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由相同的部分组成。
例句
1. 我皮肤出现了红肿疙瘩,痒得我忍不住要去挠抗。
2. 他对不公正的待遇感到愤怒,决定发起一场挠抗。
组词
挠头、挠肩、抗争、抗议等。
近义词
挠痒、抓痒、抵抗、反抗等。
反义词
放弃、顺从、服从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