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贼的意思、六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贼的解释

(1).谓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六韬·上贤》:“ 太公 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歷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元 刘壎 《隐居通义·骈俪二》引 车震卿 《启》:“所幸社稷灵长,天王明圣,虽未筑鲸鯢而诛六贼,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凶。”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彦 、 童贯 、 梁师成 六人。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 陈东 等斥为“六贼”。见《宋史·钦宗纪》。

(3).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此六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见《楞严经》卷四。 唐 白居易 《斋戒》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金 边元鼎 《自叹》诗:“久贫自沃三彭炽,一醉齐休六贼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谓此六根妄逐尘境,如贼劫财。《杂阿含经》卷四三:“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囚持杯水》:“真如有变易,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浄戒能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参见“ 六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贼”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分别源于佛教文化和历史典故:

一、佛教术语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境时产生的六种烦恼,又称“六尘”。《佛学大辞典》载:“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如贼劫掠众生善法。”具体表现为:眼贪美色、耳逐声乐、鼻恋香气、舌嗜美味、身著触感、意生妄念。该概念常见于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中强调“降伏六贼,方证菩提”。

二、历史典故

特指北宋徽宗时期的六个奸臣,即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宋史·钦宗本纪》记载:“太学生陈东上书,言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此六人专权误国,被百姓称为“六贼”,后多用于代指祸国殃民之徒。

网络扩展解释

“六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一、历史人物(北宋奸臣)

指宋徽宗时期的六位权臣:蔡京、王黼、童贯、朱勔、李彦、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祸乱朝政,被太学生陈东等人斥为“六贼”。
具体影响:


二、宗教与哲学术语

  1. 道家解释
    “六贼”即眼、耳、鼻、舌、身、心(六根),认为六根易受外界干扰,损耗心神。如《清静经图注》提到:“六贼耗六神,坠六道”。
  2. 佛教解释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通过六根侵蚀善性,劫掠“法财”。《楞严经》将其比喻为损害修行的障碍。
  3. 象征意义
    在《西游记》中,六贼被拟人化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代表需摒弃的六根与六欲。

三、其他引申含义


“六贼”的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班生崩竭绷索褊鹊成资痴魔传癖怵怵出惊辞宗哒哒道高魔重蹈矩践墨典业丢三拉四阿世媚俗梵行先生刚佷工银广潒河侯横巴衡山皇衢画桥灰蓬蓬获索健步将毋剪式跳高鲛国摎蓼可鼻可地延駡讥摩拂南陵匏革陪价莩甲平行四边形裒次孅趋阙尔肉亲商籍神谷师子国私史踏芦渡江韬含嬥嬥提问同脉推陨驼鼍将外氅瓦枕沃野千里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