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倾覆邦国。《晏子春秋·谏上十》:“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 婴 不敢受命。”《史记·项羽本纪》:“此天下辩士也,所居倾国。” 唐 李商隐 《马嵬》诗之二:“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輦何由过 马嵬 !”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雪后书怀》:“燕頷封侯空有相,蛾眉倾国自难昏。”
(2).谓耗尽国力。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殫货,伏尸流血,披坚败敌如此之难也。”
(3).举国,全国。极言人多。 唐 杜甫 《留花门》诗:“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闕?”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拾遗》:“方 符坚 倾国而来,朝野大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当是时,倾国瞻仰,男女喘汗属於道。”
(4).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唐玄宗 《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箇、有情郎。”《二刻拍案惊奇》卷九:“眼角偷传倾国貌,心苗曾倩多情种。” 清 唐孙华 《维扬舟中作》诗:“空谷未闻倾国貌,褰帷都作倚门妆。”参见“ 倾国倾城 ”。
(5).指美女。 南朝 梁 何思澄 《南苑逢美人》诗:“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齐贤 注:“倾国指妃子。”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泛湖》:“载去 西施 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
“倾国”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文献来源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五类解释:
倾覆邦国
原指国家覆灭,常用于描述政治危机或政权更迭。例如《晏子春秋》记载“此离树别党,倾国之道也”,强调统治失当导致亡国。
耗尽国力
指过度消耗国家资源,常见于历史评述。如《汉纪·哀帝纪下》中批评统治者挥霍无度“倾国以营陵”。
举国、全国
表示范围广泛或人数众多。杜甫《留花门》中“胡为倾国至”描述大规模人群,《聊斋志异》用“倾国瞻仰”形容众人聚集的场景。
形容女子绝美
文学中的经典用法,代指极美的女性。《二刻拍案惊奇》以“倾国貌”形容女子容貌出众,现代多用于“倾国倾城”这一成语。
指代美女
由“美丽”引申为美女的借代词,如唐诗“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现代常见用法:如今主要用于形容女性容貌极美(如“倾国倾城”),或夸张表达群体规模(如“倾国出动”)。需注意古籍中可能涉及政治或负面含义。
倾国(qīng guó)是一个修饰女性容貌极美丽的词语。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倾”和“国”。下面将对这些部首和笔画进行拆分,并介绍来源、繁体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倾”的部首是“人”,它的总笔画数为7。部首“人”表明了与人相关的意思。另外,它的上部构件是“儿”,表示与儿童相关。合起来,“倾”表示一个人向一边倾斜的意思。
“国”的部首是“囗”,表示围绕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为8。部首“囗”表示与国家相关。合起来,“国”表示一个团结的、整体的国家。
《倾国》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南朝齐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九华帖》。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流传开来,并被广泛使用。在繁体字中,“倾”和“国”都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有很多变化,其中有些字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不同。根据古代的文献记载,古时候的“倾”字写作“頃”,形状相似,但有些笔画的顺序和结构有所不同。而“国”字在古代的写法相对接近现代的形态,只是结构上略有差异。
1. 她的容貌美丽动人,堪称倾国倾城。
2. 她一笑倾国倾城,让人心驰神往。
倾心、倾诉、倾慕
倾城、倾国丽人、闭月羞花
黯然失色、不起眼
熬活八角帽磅磕薄暝扒掱杯槃舞泊栢伯舅残刖宠盼雏鬘辞訴大妈电子读物牒牍耳挖子反转片肥猪拱门風躅宓子改岁官沽洸洋锅伙豪阔厚貌深文隳裂胡面子家令贾肆激溜锦贉谨温课僮廉悍理窟林戈抡捆轮缘民舍摸哨宁肃鹊罏染铺三笠辞深閟殊技顺备朔鼙硕鼠说则搜拏填鸭土圞儿脱骖文箫无藉之徒楔木炮写志忻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