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
(2).夏至后半个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 明 周之玙 《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时鐘磬,宛如梵宫。” 清 龚自珍 《尊隐》:“日有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
(4). 印度 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如来 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5).佛教谓 释迦牟尼佛 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6*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6*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 南朝 陈 慧思 《立誓愿文》。 唐 窥基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行教、行、证三,名为正6*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餘,名为末法。”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时汉语 快速查询。
“三时”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三时”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指一日中的三个时段(核心常用义) 指将一天划分为早晨、中午、晚上三个主要时间段。
二、指一年中的三个农事季节(特定领域义) 指根据农事活动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三个季节(有时也指春、夏、冬)。
三、佛教术语(专业领域义) 在佛教中,“三时”有特定含义:
四、指夏至后的半个月(特定节气义) 古时特指夏至后十五天(或说分三候),是气温高、日照长的时期。
五、指计时器(日晷)上的时间刻度(器物应用义) 指古代日晷上划分的白昼、黑夜、早晚三个时间标记部分。
“三时”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五类解释:
指春、夏、秋三季农作时节,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注:“三时,春、夏、秋。”。唐代元稹《茅舍》诗中“三时务耕稼”也指此意。
特指夏至后半个月,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云“三时刻漏长”,明代农书《农圃六书》明确将夏至后半月分为头时(3日)、中时(5日)、末时(7日)三个阶段。
指早、午、晚三个时段,如唐代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清代龚自珍《尊隐》将一日分为“蚤时、午时、昏时”。
古印度将一年分为热、雨、寒三季,此分法见于《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时。”。
佛教指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注:部分现代非权威网页将“三时”解释为下午三点,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建议以传统文献释义为准。
百能百巧本主儿边老便便不移阴残伐常德憁恫大面打仰地喙独立国顿摔分荆革运公有制贡职鬼头关窍华阶黄嬭会任获厎夹板船见气蛣蜋皮藉茅基金谨本详始及溺呼船救世济民集仙殿爵钗刊书壳子来喻劳步老泥俚窳龙势稑穜緑白米芾弥纶囊齎佞宋主人女媄啓拆忍耻含垢伤时生宁失涕孀姑悚侧桃花源同名外神妄求微罟文房四物宪裁香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