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时的意思、三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时的解释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

(2).夏至后半个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 明 周之玙 《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时鐘磬,宛如梵宫。” 清 龚自珍 《尊隐》:“日有三时,一曰蚤时,二曰午时,三曰昏时。”

(4). 印度 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如来 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5).佛教谓 释迦牟尼佛 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6*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6*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 南朝 陈 慧思 《立誓愿文》。 唐 窥基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行教、行、证三,名为正6*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餘,名为末法。”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时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三时”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五类解释:

一、农业时序

指春、夏、秋三季农作时节,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注:“三时,春、夏、秋。”。唐代元稹《茅舍》诗中“三时务耕稼”也指此意。

二、节气时段

特指夏至后半个月,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云“三时刻漏长”,明代农书《农圃六书》明确将夏至后半月分为头时(3日)、中时(5日)、末时(7日)三个阶段。

三、日常时间划分

指早、午、晚三个时段,如唐代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清代龚自珍《尊隐》将一日分为“蚤时、午时、昏时”。

四、印度气候分期

古印度将一年分为热、雨、寒三季,此分法见于《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雨时,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为寒时。”。

五、佛教教法分期

佛教指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

  1. 正法时期:佛灭后500年,教法纯正
  2. 像法时期:其后1000年,教法形式相似但实质淡化
  3. 末法时期:再延续10000年,教法逐渐消亡 此说源自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法相宗进一步提出“年月三时”“义类三时”等细分。

注:部分现代非权威网页将“三时”解释为下午三点,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建议以传统文献释义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时的意思

三时是指一天分为三个时间段。在古代,时间的划分是按照日出、正午和日落来进行的,这三个时间点也被称为三时。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时的拆分部首是“一”和“日”,其中“一”是指数目的部首,“日”是指“天”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是4画。

来源

三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礼·天官·岁星》一书中,其中记载了日常仪式的时间安排,将一天分为三个时间段。

繁体

繁体字“三時”中的“時”在繁体字中使用的更为普遍,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寸”,总笔画数是10画。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三时在古代常被写作“叁時”或“參時”,使用的是“叁”或“參”作为“三”的表示形式。

例句

1. 需要按照三时好好安排工作任务。

2. 传统文化中,三时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组词

1. 三时制:一种时间管理制度,将一天分为三个时间段。

2. 时分秒:将一天的时间进一步细分为小时、分钟和秒。

3. 时段:特定的时间范围或段落。

近义词

1. 三刻:古代时间的划分方式,每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

2. 三朝:古代时间的划分方式,指早晨、正午和黄昏。

反义词

1. 日夜:指白天和晚上,表示一整天的时间。

2. 黄昏:指傍晚的时间段。

别人正在浏览...

阿空加瓜山阿邑背字儿材艺参轨惭媿长马抄本彻备逞辨翅趫楮帛弹肃等竞的着典范地听萼緑华方兴未艾繁红氛埃风雨飘零伏听鼓缶孤豚腐鼠红春黄黄虎头公解梦计日而俟酒舩旧醳开亲扣盘扪钥醂柹两观磷薄隆满马蔺命珪偏巧坯模弃劒惹口舌如醉如痴三重门三驱扇耀沈祠圣乡施洋手简水柜讬根无産者五美呜呜咽咽遐凝陷逆险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