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抗的意思、撓抗的詳細解釋
撓抗的解釋
阻撓抗拒。 明 李東陽 《封大安人楊母張氏墓志銘》:“ 山西 學政久弛, 應寧 力剗宿弊,有無賴子挾勢撓抗,索治之,幾斃杖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前總督 高其倬 誘禽 阿近 ,議設營汛,以控前後左右各寨。 苗 力撓抗。”
詞語分解
- 撓的解釋 撓 (撓) á 攪,攪動:“使水濁者,魚撓之”。 擾亂,阻止:撓亂。阻撓。 彎曲(喻屈服):撓曲(?)。撓折。撓志(屈節從人)。百折不撓。 搔,輕輕抓:撓癢。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撓抗"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阻撓抵抗,表示對某種外力、命令、趨勢或行為進行抵制和反抗的動作或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撓抗"指阻撓和抵抗,強調對施加于自身或目标對象的力量、指令、進程等進行幹擾、阻擋和拒不服從的行為。例如:"撓抗命令"指拒不執行或故意阻礙命令的實施。該詞帶有一定的對抗性和不妥協意味,常用于描述對權威、外力或既定安排的抗拒(《漢語大詞典》第六卷)。
二、字義分解與詞源
- 撓 (náo):
- 本義為攪動、擾亂。《說文解字》釋為"擾也"。
- 引申義:阻撓、攪擾、彎曲、屈服。在"撓抗"中取其"阻撓、幹擾"之意。
- 抗 (kàng):
- 本義為抵禦、抵抗。《說文解字》釋為"扞也"(扞即捍,意為抵禦)。
- 引申義:抗拒、對抗、匹敵、舉起。在"撓抗"中取其"抵抗、抗拒"之意。
- 複合結構:"撓"與"抗"為近義并列結構,兩字意義相近(阻撓與抵抗),組合後強化了"抵制、抗拒"的核心概念,屬于典型的同義複詞。
三、應用場景與語體色彩
- 場景:多用于描述對上級指令、法律執行、政策推行、軍事進攻、曆史潮流等的抵制行為。如"撓抗官府"、"撓抗執法"、"撓抗大軍"。
- 語體: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和古語遺風,常見于曆史叙述、法律文書或較為正式的評論性文字中,強調行為的對抗性和不合法性/不順從性(《漢語大詞典》)。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由數百位專家曆時十餘年編纂完成,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詳細收錄了"撓抗"的詞義及書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為理解"撓"、"抗"的本義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據(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撓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áo kàng,其核心含義為阻撓抗拒,也可引申為想方設法反抗或對抗。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 字詞分解:
- 撓:原指“刺激、激怒”,引申為通過手段幹擾或挑釁對方。
- 抗:意為“反抗、對抗”,強調對壓力或敵對勢力的抵制。
- 整體意義:指在逆境中采取主動策略進行抵抗,既有“阻撓”的幹擾性,也有“對抗”的正面沖突性。
使用場景
- 描述個人或集體抗争:如面對不公政策時,民衆通過多種方式表達不滿。
- 曆史或政治語境:常見于描述對抗權威、鎮壓的行為。例如: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中記載:“苗力撓抗”,指少數民族對統治的抵抗。
- 現代引申:也可用于職場、生活中對壓力或困難的積極應對。
例句參考
- 清代魏源《聖武記》:“苗力撓抗”,體現群體性反抗。
- 現代造句:“他面對公司的不合理制度,選擇撓抗而非妥協”。
權威性說明
-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側重“阻撓抗拒”的本義;
- 中等權威來源(如查字典)補充了其作為成語的引申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聖武記》等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稗沙門白衣觀音補伏成仁取義愁蛾舛盭村謡錯連丹绮大千世界都都摸摸豆腐幹斷莊耳邊廂發抖房魏飯攤風緊分視浮世幹化攻燔管你規謀喚問恚忌劍首一吷驕忿醮訴矜驕基石鸠集鳳池姱名款逐累葉罍樽芒鞋竹笠抹胸飄溺欺君罔上傾寤秦絲起手囚首垢面三朔三損神鼎勝敗兵家之常勝屠失拖十堰市霜凋夏綠疏澹誦記瑣呐晩照五旦誣污攜背西風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