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目见耳闻的意思、目见耳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目见耳闻的解释

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宋 苏轼 《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 周邦彦 为何知得这等亲切,似目见耳闻的一般。”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以上各条,皆目见耳闻,访之贤父老,虽未必尽合机宜,可採者当亦不少。”亦作“ 目击耳闻 ”。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也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目见耳闻”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强调通过直接感官经验获取信息,而非仅凭臆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用法与特点

  1. 语法功能:

    • 作谓语、定语,常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 例:“官虽目见耳闻,不啻司空见惯,置诸不理。”(清《刘贵阳说经残稿》)
  2. 结构特点:

    • 联合式成语,由“目见”和“耳闻”并列构成,突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验证。
  3. 近义词:

    •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耳闻目见(如《颜氏家训》中“耳闻目见”)。

三、文化内涵


四、例句参考

  1. 现代语境:
    “认识来源于主体的目见耳闻,而非空想。”
  2. 古代用例:
    “周邦彦为何知得这等亲切,似目见耳闻的一般?”(《二刻拍案惊奇》)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目见耳闻的意思

《目见耳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来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在汉语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了解到的事情真实可靠,来源可靠。

拆分部首和笔画

《目见耳闻》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首,分别是目部、见部、耳部。其中,目部为左边的部分,见部为中间的部分,耳部为右边的部分。

这个词一共有13个笔画,其中目部占了4个笔画,见部占了5个笔画,耳部占了4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目见耳闻》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荡》:“恭己正南面,于言无惰心。目见耳闻,博学多闻。” 后来被广泛用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

在繁体中,目见耳闻可以写作「目見耳聞」。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差异。以《目见耳闻》为例,古代汉字写作「目見耳聞」。在古代字体中,字形和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形态保持一致。

例句

1. 他不是凭空编造的,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目见耳闻。 2. 这个报道是经过多方确认的,非常可信,你可以相信是目见耳闻的真实情况。

组词

1. 目击:亲眼看到或目睹某件事情。 2. 耳闻:亲耳听到或听说某件事情。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目所见、了然于目、耳闻目睹

反义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充耳不闻

别人正在浏览...

白泽罢勌帮会本次笾豆冰文博学鸿词不尴不尬布景叉锄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程材传闻不如亲见楚人咻当量啖蔗搭配灯火店伐性沸扬愤发風塵物表凤栖梨丰暇桴木孚愉鲠讦够受光纬鬼门上占卦郭门行藏用舍杭紬好听黄种人餬名扈圣笺简兼遣绞肠痧击鉢锦羽窘绌究毕旧诗聚变孔宣父马垂枚马明名默默不语鸟虫书诺已跑种怯薛射姑山深情厚意僞君子武台邪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