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月。 唐 赵蕃 《月中桂树赋》:“杳杳低枝,拂孤轮而挺秀;依依密树,侵满魄而含芳。” 元 柳贯 《晚渡扬子江未至甘露寺城下潮退阁舟风雨竟夕》诗:“乘流俟满魄,明夕异今昨。”
"满魄"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意象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一、字义解构
二、组合词义 作为天文术语时,"满魄"特指农历十五的满月状态,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月满而魄,月晦而明"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群玉《中秋夜南楼寄友人》中"满魄冰轮出海门"即用此典。
在文学语境中,"满魄"常被赋予精神圆满的象征意义。宋代杨万里《诚斋集》有"满魄澄辉照胆寒"之句,通过月光意象表达心境澄明的境界。清代《佩文韵府》将其归入"月部",强调其与月相相关的古典意象。
现代《汉语大词典》(第11版)明确标注该词为"古汉语词汇",指出其多用于唐宋诗文,现代口语中已鲜少使用。该词在《全唐诗》中出现17次,《全宋词》中出现9次,多与望月怀远、哲思感悟等主题相关。
“满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mǎn pò
含义:指圆月,形容月亮圆满的状态。该词多用于古典文学中,通过“满”体现月亮的充盈,通过“魄”代指月体或月光。
唐代赵蕃《月中桂树赋》:
“杳杳低枝,拂孤轮而挺秀;依依密树,侵满魄而含芳。”
——通过“满魄”描绘桂树在满月下的清幽景象。
元代柳贯《晚渡扬子江》:
“乘流俟满魄,明夕异今昨。”
——借满月寄托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5)提到“满魄”可形容人的精神气魄或事物气势,但此类用法缺乏古籍例证,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在学术或文学场景中沿用传统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第8046页。
白羊车雹散悲忧本穑弼辅襞笺並重比周桲罗不可否认怅悒秤权垂四醋坊痤疽钓射迭等恶性方俗飞殿风雨凄凄纷歧负衡皋傅耕蓑宫屯官名害菑呵怒惑疾娇姝径窦竟自金龙案攫閷灵童罗汉床滤饼迷媚弄管调絃被褐评功泼毛神强台前三后四侵匿凄如求哀三青子十义实证主义守障水杉竦抃素怀夙见损敝甜美物始写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