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不记善恶之业谓之“无记业”。 章炳麟 《人无我论》:“又於善业,不善业,无记业等,或当造作,或当止息,亦由思觉为先,方得作用。”参阅《大乘义章》卷七。
无记业是佛教哲学中的专业术语,指无法判定善恶性质的行为,其特性在于不会引发直接的业力果报。该概念源自印度佛教经典体系,在《阿毗达磨俱舍论》等论藏中被系统阐述,具有三方面核心内涵:
中性属性
行为本身不具道德判断基础,例如日常行走、呼吸等生理活动。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五将此类行为定义为"非善非恶,不可记为善或恶"(来源: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藏》第29册)。
三业分类
在身业、口业、意业的框架中,《成唯识论》指出,无记业特指未受贪嗔痴三毒驱使,亦未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相应的潜意识活动(来源:中华书局《成唯识论校释》)。
果报机制
不同于善恶业会产生异熟果,无记业仅维持生命体的基本运作。唐代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强调,此类行为"如镜照物,不留影像",不会形成轮回链条中的业力种子(来源:佛光文化《大乘法苑义林章疏》)。
该术语在现代佛学研究中被重新诠释,日本学者木村泰贤在《原始佛教思想论》中提出,无记业的理论建构实为佛教对道德绝对主义的哲学突破(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丛书)。
“无记业”是佛教术语,指既非善也非恶、不记录善恶属性的业力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无记”意为“不可记别”,即无法归类为善或恶。这类行为没有明显的善恶动机或结果,如日常的呼吸、行走、睡眠等中性行为。
章炳麟在《人无我论》中提到,无记业与善业、恶业一样,需通过思觉(意识活动)驱动行为。
无记业是佛教对中性行为的界定,虽无直接因果,但需通过修行超越无明,减少无记业对解脱的潜在影响。
把牢步弓成月陈训赤德闯荡栋梁之材断子绝孙访质風穴汾亭拊恤高河官酒贯心豪奸鹤侣红绳系足候车室艰楚截没截齐搢绅今下絶国均分口达蜡月连牍梁愁隋恨凌床灵响率贷律己旅途明煇内水盼顾楩柟朴渥普乃蒲捎牵子桥涂轻驾戚意三品松石乳事制矢镞属对天庭屠刘薍子无贷陿腹夏历咸鹾相合日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