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辘轳韵。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八:“邻韵而协者,诗家閒用之,谓之轆轤格,又谓之出入格。或以为 宋 人始,非也。此自有诗以来有之,盖古人文体宽简,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 大歷 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轆轤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参见“ 轆轤韵 ”。
辘轳格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特有的对仗格式,最早见于宋代诗论著作《诗人玉屑》。该术语得名于井口提水工具“辘轳”的连环转动特征,指诗歌中隔句相承的对仗形式,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仗、第二句与第四句对仗,形成旋转递进的语言结构。以李商隐《马嵬》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为例,前句“六军”对后句“七夕”,后句“驻马”对“牵牛”,构成双环紧扣的辘轳式修辞。
在平仄规则方面,辘轳格要求相邻联的平仄相粘。如五言律诗中,前联对句与后联出句的第二、四字平仄须相同,形成声律的连贯性。这种格律在《文镜秘府论》中被称为“换头术”,体现了汉语诗歌音韵学的精妙设计。
该术语与“蜂腰格”“流水对”等共同构成近体诗格律体系,其学术定义可参考《中国诗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342页“辘轳体”词条。现代学者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华书局,2001年)第四章第二节中,通过平仄谱例证了辘轳格在唐代律诗中的具体运用规律。
辘轳格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用韵规则,常见于律诗创作。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辘轳格,又称“辘轳韵”,属于诗韵术语。其核心特点是“双出双入”的用韵方式,即律诗中第二、四句用甲韵,第六、八句换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七虞”换“六鱼”),形成前后两联交替押韵的格式,因韵律起伏如辘轳转动而得名。
二、具体规则
三、历史背景 辘轳格并非宋代首创,早在唐代已有诗人使用。元代李冶在《敬斋古今黈》中明确记载了这一格式,清代赵翼等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
四、相关概念辨析 与“进退格”(单进单出,如“甲-乙-甲-乙”)不同,辘轳格强调双韵交替的连贯性。两者均属于邻韵通押的特殊形式,但具体用韵规则存在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辘轳格的诗例或邻韵分类,可参考《平水韵表》或历代律诗选集。
八材白帻班妾熛熏波律香柽乳春税蹴伏村屠颠越定数笃痾顿抑伐毛洗髓犯寡泛洒佛典负功俛拾地芥高操縆(緪、絚)棍成黑地里欢燕烜赫昏婣讦参禁街究审卷勇军犬栏马墙六祝龙雨楼葱苗裔密图末日母教牛皮匠旁射匹侪品鉴清班亲羁芹敬勤密鼽荼三絃沈迷慎时奢欲使范耍颠妥筹挖掘无运智陿促斜碴西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