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辘轳韵。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八:“邻韵而协者,诗家閒用之,谓之轆轤格,又谓之出入格。或以为 宋 人始,非也。此自有诗以来有之,盖古人文体宽简,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 大歷 以后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轆轤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参见“ 轆轤韵 ”。
辘轳格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用韵规则,常见于律诗创作。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辘轳格,又称“辘轳韵”,属于诗韵术语。其核心特点是“双出双入”的用韵方式,即律诗中第二、四句用甲韵,第六、八句换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七虞”换“六鱼”),形成前后两联交替押韵的格式,因韵律起伏如辘轳转动而得名。
二、具体规则
三、历史背景 辘轳格并非宋代首创,早在唐代已有诗人使用。元代李冶在《敬斋古今黈》中明确记载了这一格式,清代赵翼等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
四、相关概念辨析 与“进退格”(单进单出,如“甲-乙-甲-乙”)不同,辘轳格强调双韵交替的连贯性。两者均属于邻韵通押的特殊形式,但具体用韵规则存在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辘轳格的诗例或邻韵分类,可参考《平水韵表》或历代律诗选集。
辘轳格指的是一种传统的轧制工具或机械装置。它由辘轳、轮轴和嵌入辘轳上的齿轮组成,可以用来提升重物或传递力量。
辘轳格的拆分部首为车(chē)和木(mù),其中车是左边部分,木是右边部分。笔画数为16画。
辘轳格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中。辘轳格的字形表示了车轮上的叶轮并向上升起。辘轳格在古代常用于起重,亦有时用于车轮的齿轮传递。
辘轳格的繁体字为轂轢格,其中轂(gǔ)指轮轴,轢(lì)指车轮碾压物体的声音。
在古时候,辘轳格的写法稍有不同。其中轳的古字形为轤,表示车轮的一部分,而格的古字形为舸,表示装有物品的船只。
1. 这个港口使用辘轳格将货物从船上卸下。
2. 工人们使用辘轳格将沉重的石块提升到建筑工地上。
组词:辘轳、辘、辘轳台、辘轳车、辘轳船。
近义词:滚轮、滚筒、滚轴。
反义词:阻力、摩擦力。
边都护表盘比卯才贤财訾察度虫书鸟迹充羡穿腹传谕达度当馆道员掉膘貂茵东荡西除迩狭飞灰飞鹰走狗辅益光影瓜瓤耗扰河朔饮花簇锦攒灰身泯智尽美尽善矶头老两口辽渖鳞被令人莫测礼顺人情栗玉砚毛骨耸然瀎泧木实驽羸跑青起龙求配上官仪山樵山体沙杏时间与空间手本双蛇睢睢盱盱太湖狪狪土思慰譬文家物鬼五俎闲检校辑销子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