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磨子兵的意思、磨子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磨子兵的解释

谓到处流转而人数很少的军队。《明史·李应祥传》:“见官军少,相顾笑曰:‘如此磨子兵,奈我何。’磨子者,谓屡旋转而数不增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磨子兵”是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使用。从构词法分析,“磨子”指代传统石磨工具,“兵”在此处引申为“群体”或“队伍”,整体可理解为“像石磨般持续运转、协作劳作的集体”。该词常被用于形容以下两类群体:

  1. 协同劳作的集体

    指代需要多人配合完成繁重体力劳动的组织,例如传统农耕社会中共同操作石磨加工粮食的团队。此类群体强调成员间的默契配合与持久耐力,符合“磨子”循环往复的运转特性。

  2. 军事历史中的特殊部队

    在明清地方志中,该词曾被借喻为执行长期驻防任务的低阶戍边士兵。此类部队因需在边陲要塞持续执行枯燥的巡逻任务而得名,相关记载可见于《中国军事制度史》(中华书局,2012年)对戍卫部队的职能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磨子兵”是一个历史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含义

指人数较少且频繁流动的军队。该词带有贬义,形容军队规模小、作战时四处辗转但无法有效补充兵力的情况。

2.词源与典故

出自《明史·李应祥传》的记载:叛军见官军兵力薄弱,嘲笑其为“磨子兵”,并称“磨子者,谓屡旋转而数不增也”,即像磨盘一样反复旋转却无法增加人数。

3.结构解析

4.用法与语境

多见于明代文献,用于形容弱势军队或嘲讽敌方兵力不足。现代已不常用,主要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作为特定时代的军事术语出现。

补充说明

该词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兵力调配与战术的局限性,也侧面体现语言中通过生活器物(如磨盘)类比军事现象的文化特色。

别人正在浏览...

八一通粉备缕奔逝庇衞博闻多识博物学家长壮促杵打定大趣邸所丢失洞心骇目二把刀方底感今怀昔寒木好来寳惶駴讙哗惠文冠焦尾靶虀粉今朝有酒今朝醉捐牀帐刊贴客死旷土頍弁灵祜陵霜临战柳子祠论经猫弹竹民俗学悯恤逆取顺守沤罨片云遮顶千姿百态起根由头起丧三等三分森整晌午歪彡姐身无寸铁俗不可耐太府谈访逃爵童男铜生斯逶蛇雾惨云愁乌金拓侠女萧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