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耐寒不凋的树木,多指松柏之类。常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五十》:“是以迅风陵雨,不谬晨禽之察;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 刘孝标 注:“夫冒霜雪而松柏不凋,此由是坚实之性也。”《南齐书·孝义传赞》:“孝为行首,义实因心。白华秉节,寒木齐心。” 宋 朱熹 《伏读云台壁间秘阁郎中盘谷传丈题诗辄次元韵呈诸同游》:“只有空山无岁月,倚天寒木但苍然。”
(2).泛指寒天的树木。 南朝 梁简文帝 《登城诗》:“靡靡见虚烟,森森视寒木。” 唐 寇泚 《度涂山》诗:“流月挥金戈,惊风折寒木。”
(3).指木柴。 唐 顾况 《焙茶坞》诗:“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寒木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一、本义与自然属性
寒木指耐寒不凋的树木,特指松、柏、杉等常绿乔木。《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寒木"指耐寒不凋的树木,多指松柏类",此类植物因四季常青、凌霜傲雪的特性成为古代文人咏物的重要意象。
二、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在文学语境中,寒木引申为坚贞品格的象征。宋代《广群芳谱》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寒木喻指君子在逆境中坚守气节的精神境界。清代《佩文韵府》更将寒木与"劲节""孤直"等品质关联,形成稳定的文化符号。
三、特殊文化内涵
《考工记》等典籍记载,寒木因木质紧密、耐腐性强,曾被用于制作礼器与建筑构件,如"松木为梁,柏木为柱"的营造传统,体现其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价值。
四、文学应用范式
历代诗词中形成固定意象群组:
此词在《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中被归入"植物-树木"与"品德-坚贞"双语义场,印证其跨领域的语言生命力。
“寒木”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耐寒不凋的树木
多指松柏等常青树木,因其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生机,常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例如《文选·陆机〈演连珠〉》中提到“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刘孝标注解为松柏因“坚实之性”而不凋零。
泛指寒天的树木
指秋冬时节枝叶凋零的树木,常见于诗词中。如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森森视寒木”,唐寇泚《度涂山》中“惊风折寒木”。
指木柴
这一义项使用较少,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部分词典将“木柴”列为寒木的第三层含义。
成语“寒木春华”
字面意为“秋冬的树木与春天的花”,比喻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或命运多舛难以施展抱负。出自《南史·顾欢传》:“寒木不华,人不见其美”。
现代作家笔名
中国作家柴健龙以“寒木”为笔名,取自“寒木不凋”的意象,寓意作品如松柏般经久不衰。
寒木在古典文学中常与高洁品格关联。例如《南齐书》用“白华秉节,寒木齐心”赞颂忠孝节义,陆机则借寒木喻志士在逆境中的坚守。
总结来看,“寒木”既是自然物象,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对坚韧、气节的赞美。
白头相守卑梁备马猵狭逞意宠孽俦与诞章独拔恶有恶报繁盛妇道家复用工程塑料酣呶轘脔鹄鹄绘摹降意娇殢激进派集枯金床金厄襟神咎陶决责枯骨死草恋阙连夜丽格灵址廪台流光瞬息门家匿丧磐牙偏迥贫困潜穴撬杆七宝鞭切切弃若敝屣三星约山魅讪上社稷坛生金示爱识荆恨晚时世装疏简顺从亭父童心尾腔渭曲物听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