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芜的土地。《礼记·王制》:“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六》:“ 邓 、 唐 、 随 、 郢 诸州,多有旷土。” 明 唐顺之 《救荒渰记》:“渰在邑西北十餘里,潦溢旱缩,不障不陂,弃为旷土,久不可艾。” 刘师培 《悲佃篇》:“收田之策有六:一曰清官地,二曰辟旷土……六曰买田。”
“旷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指荒芜、无人耕种或居住的土地。这一含义在多个文献中均有体现,如《礼记·王制》提到“无旷土,无游民”,强调土地应被合理利用,避免荒废。
“旷土”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荒芜土地”,既有具体的地理意义,也隐含古代农业社会中土地管理的政治理想。其历史文献中的高频出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视。
旷土是一个汉字词语,原指无人居住、无人耕种的荒凉之地。它是由“旷”和“土”两个字组成。
旷字的部首是日字旁,共有6个笔画;土字的部首是土字旁,共有3个笔画。
旷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旷土一词表示人迹罕至的地方,多用于形容农耕社会中,人类活动未涉及或未开垦的草原或山区。
旷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曠土」。
在古时候,旷字的写法为「廣土」,土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为「士土」。
1. 这片辽阔的旷土上没有人类的痕迹。
2. 冒险家们勇敢地踏足了这片未经开发的旷土。
旷野、旷课、旷工
荒漠、荒野、草原
人烟稠密、人烟眷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