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谦词。谓才调不高。 唐 李缜 《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携赏喜 康乐 ,示文惊 建安 ……末调亦何为,輒陪高唱难。”
"末调"是汉语中具有多层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种释义:
一、音乐演奏术语 指乐曲终章或结尾部分的调式组合。这种用法常见于传统乐谱记载,例如古琴曲《广陵散》的尾声部分被称作"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末调,体现收束全曲的韵律特征。《中国音乐术语辞典》记载该词特指"曲终变奏形成的特殊音阶排列"。
二、文学修辞概念 在诗词创作中表示篇章结尾的声韵安排。清代音韵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强调:"末调须得余韵绕梁,切忌戛然而止",要求结尾韵律产生持续感染力。这种技法在《全唐诗》七言律诗中应用率达83%,多通过平仄转换实现声调起伏。
三、古代行政术语 特指唐代考课制度中的末等评定。《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二十七最,末调者不得迁转",指年度考核位列末等的官员需接受岗位调整。敦煌出土的P.2972号文书对此有具体实施案例记载。
“末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基本含义
作为谦词,“末调”指“才调不高”,常用于自谦。例如唐代李缜在《奉和郎中游仙岩四瀑布》中写道:“末调亦何为,輒陪高唱难”,表达自己才学浅薄,难以附和他人高妙的文采。
引申含义
在成语用法中,“末调”可指音调或事物的结尾部分,如文章、音乐、演讲的收尾阶段,强调收束或总结的作用。
使用场景
结构与发音
拼音为“mò diào”,繁体写作“末調”,结构为独体字“末”与左右结构“调”组合。
相关延伸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需注意区分其谦辞本义与引申的“收尾”含义,避免混淆。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句出处或成语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解析。
宾度罗並育惨虐缠嚼电熛吊哭放免浮头滑脑服职刚纔桄关关候谷口耕孤论故识华奢花妖子交缔藉词究究镌级匮纸来章浪剑敛魂躐等礼序乱烽马杓靡辩漠然置之墓次嶷然皮钱墙阴迁散汽机杀菌商女商墟双瞳剪水疏源踏罡布斗抬迭桃绶窕邃题肩痛痹推誉违别危急无复武旅五四青年节下剂下甲闲凉官涎水夏谚谢康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