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论的意思、孤论的详细解释
孤论的解释
(1).独立的见解;无人赞同的意见。《三国志·魏志·杜恕传》:“然孤论难持,犯欲难成,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 宋 曾巩 《人情》诗:“诗书落落成孤论,耕钓依依忆旧游。” 宋 陆游 《贺莆田陈右相启》:“方孤论而折群邪之鋭,盖一身为众正之宗。”
(2).一篇论著。《魏书·崔光传》:“ 元始 孤论,充 汉帝 之坐; 孟皇 片字,悬 魏王 之帐。”按,“孤论”指 汉 崔寔 《政论》。 寔 字 元始 。
词语分解
- 孤的解释 孤 ū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遗孤。托孤。孤寡鳏独(孤儿,******,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单独无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赏。孤苦伶仃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专业解析
"孤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孤立、独特或与众不同的见解、言论或观点。它强调该观点缺乏广泛认同或支持,常带有一定程度的边缘性或争议性。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核心释义
- "孤"
- 本义指单独、独一(《现代汉语词典》),引申为缺少支持、不被认同的状态。
- 如《汉语大词典》释"孤"为"特立,与众不同",如"孤傲""孤僻"皆含此意。
- "论"
- 指观点、学说或论述(《辞海》),如"理论""议论"。
- 合成词"孤论"
- 指脱离主流或缺乏共鸣的见解,强调其独特性与孤立性。
- 例: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及"持孤论者难鸣",即指少数派观点难以获得响应。
二、使用场景与语境
- 学术领域:指未被广泛接受的创新理论或假说,如"这一孤论挑战了传统学科范式"。
- 社会讨论:形容少数群体的主张或非主流舆论,如"他的提议在当时被视为孤论"。
- 文学表达:用于烘托人物特立独行的思想,如"众人附和之际,唯他坚持孤论"。
三、近义词辨析
词汇 |
侧重点 |
情感色彩 |
孤论 |
观点孤立,缺乏支持 |
中性或略带贬义 |
创见 |
新颖独创的见解 |
褒义 |
异说 |
与主流相悖的说法 |
中性或贬义 |
偏见 |
片面的主观判断 |
贬义 |
四、权威文献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孤"释义:"单独;独自"(商务印书馆,2016)。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孤论"词条释为"独到的见解,无人附议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 现代用例:"他的观点虽属孤论,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五、字源演变(补充)
孤:甲骨文象形为"无父的幼子",后引申为"单独";
论:从"言"从"仑",本义为"有序陈述"。
二字组合后,自明清文献始见"孤论"用于形容学术言论的孤立状态。
"孤论"强调观点的独特性与孤立性,需结合语境判断其是否含褒贬色彩。其使用需依托具体论述背景,避免简单等同于"错误观点"。
网络扩展解释
“孤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ū lùn,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
独立的见解;无人赞同的意见
指个人提出的独特观点或主张,因与主流意见相左而未被广泛接受。例如《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提到“孤论难持”,说明此类观点难以坚持或被采纳。
宋代曾巩《人情》诗中“诗书落落成孤论”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
单篇论著
指独立成篇的学术或理论著作。如《魏书·崔光传》中“元始孤论”即指汉代崔寔的《政论》。
二、延伸解析
- 构成与用法
由“孤”(孤独、独立)和“论”(论述、观点)组合而成,强调观点或作品的独特性与孤立性。
- 文学与历史背景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士人坚持己见或学术成果的独立性,如宋代陆游《贺莆田陈右相启》中“孤论而折群邪之锐”。
三、注意事项
- 部分网络资料将其归类为“成语”,但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均定义为普通词语。
- 需结合语境区分具体含义,如“孤论”可指观点(抽象)或论著(具体)。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相关诗词,可参考《三国志》《魏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琥百页魃虐北拳嬖昵常平本钱辰驾宸赠串游攒三集五村虔皴染倒日悼痛邸第地鑪懂行丰筋多力风轮脯氨酸肤皮潦草甘陈工商业谷口隐海垂黄耇滑水浑不比京白梨拘榷拘俗恳央狂嗥困惑拉场子老行家淋渗鸾飞凤舞倮灵漭滥慢声梅飇命案南纬内利蹑运排泄楸槚虬珠柔娥瑞节山简兴乘舆什伍东西手戟私财锁颐柙牀霞想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