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旅的意思、武旅的详细解释
武旅的解释
武师,军队。《梁书·元帝纪》:“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 唐 储光羲 《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诗:“文儒託后乘,武旅趋前旌。” 唐 赵元一 《奉天录》:“谋臣盈幕,武旅云萃。”
词语分解
- 武的解释 武 ǔ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数武。 姓。
- 旅的解释 旅 ǚ 出行的,在外作客的:旅行(妌 )。旅馆。旅次。旅居。旅客。旅伴。商旅。差(乮 )旅。旅社。 军队的编制单位,在师与团之间。 泛指军队:军旅。强兵劲旅。 共同:旅进旅退。 同“稆”。 古同“膂”
专业解析
“武旅”的汉语词典释义
“武旅”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军队、武装力量或军事征伐行动。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
字义构成与核心含义:
- “武”:本义指与军事、战斗、勇力相关的事务。《说文解字》释为“止戈为武”,蕴含制止暴力的目的,但引申义主要指军事、武力、勇猛。
- “旅”:本义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通常指五百人)。《说文解字》释为“军之五百人为旅”。引申义泛指军队、师旅。
- “武旅”:二字结合,直译为“武力的军队”或“军事性质的师旅”,其核心含义即指武装部队、征战之师或军事行动本身。它强调军队的作战属性和武力性质。
-
历史语境与典籍用例:
“武旅”一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国家或君主的军事力量及其行动。
- 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有载:“(光武)既至鄗,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其祝文曰:‘… 惟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于是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 秋七月…遣骠骑大将军景丹率…武旅将军陈俊等击之。” 此处的“武旅将军”即统领军队的将领,“武旅”指其统率的军事力量。
- 《左传》等典籍中虽未直接出现“武旅”一词,但“旅”作为军队编制的概念广泛使用,为理解“武旅”提供了语义基础。
-
引申与象征意义:
在文学或修辞中,“武旅”可超越其字面指代,象征国家的军事力量、征伐的威势或战争的宏大场面。它带有一种庄重、威严的色彩。
总结释义:
“武旅”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武”(军事、武力)和“旅”(军队编制、泛指军队)复合而成,其基本含义指武装部队、军事力量或征战行动。该词强调军队的作战属性和武力性质,常见于历史文献描述军事活动或将领官职(如“武旅将军”),并可在文学中象征国家军威或战争气势。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权威大型汉语语文工具书,对“武”、“旅”及复合词有详细释义与书证) - 可参考其在线版或纸质版相关词条。
-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中华书局点校本) - 提供“武旅将军”的原始文献用例 。
- 《说文解字》 (许慎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提供“武”、“旅”二字的字形分析与本义解释。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 对“旅”作为军队编制的含义有明确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武旅”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 读音:wǔ lǚ(拼音),注音为ㄨˇ ㄌㄩˇ。
- 核心含义:指武师或军队,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军事力量或武装队伍。
文献用例
-
《梁书·元帝纪》
“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
此处“武旅”指代军队,强调军事部署的严密性。
-
唐代储光羲诗作
“文儒託后乘,武旅趋前旌。”
通过“文儒”与“武旅”对比,体现文武并重的治军理念。
-
《奉天录》
“谋臣盈幕,武旅云萃。”
描述谋士与军队聚集的场景,突显军事力量的强盛。
构词解析
- “武”:与军事、勇猛相关,如“武力”“武器”。
- “旅”: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如“一旅之师”),也泛指军队。
现代使用
该词属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梁书》《奉天录》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辨谲并视不打价儿炽发传输答孩黛叶当扈到案典乐丁字尺断清阨狭翻来覆去愤耻冯唐易老附名改行干纪甘露厨勾画国忌行香国乐合击胡志明市戛羹见风转舵奸命禁防警备区既生魄倦惫局敛巨万俍傍理不忘乱率己眉须棉绸末富摸黑儿迫淫穷覈琼糜囷庾日非汝州风伞形花序僧单山骨仕女图俗谛太阿倒持贪盗土步屠刘望而生畏温香艳玉馅儿饼侠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