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师,军队。《梁书·元帝纪》:“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 唐 储光羲 《贻鼓吹李丞时信安王北伐李公王之所器者也》诗:“文儒託后乘,武旅趋前旌。” 唐 赵元一 《奉天录》:“谋臣盈幕,武旅云萃。”
“武旅”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梁书·元帝纪》
“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
此处“武旅”指代军队,强调军事部署的严密性。
唐代储光羲诗作
“文儒託后乘,武旅趋前旌。”
通过“文儒”与“武旅”对比,体现文武并重的治军理念。
《奉天录》
“谋臣盈幕,武旅云萃。”
描述谋士与军队聚集的场景,突显军事力量的强盛。
该词属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梁书》《奉天录》等古籍原文。
武旅是一个常用词汇,汉语中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旅行或活动。其中,“武”指的是军事、战争的意思,“旅”则表示旅行、行动。因此,“武旅”可以理解为军事旅行或军事活动。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武旅的拆分部首为“止”和“攴”,其中“止”表示脚步或行走,而“攴”则是手击或战斗的意思。因此,“武旅”的部首组合表示了军队行军和战斗的意义。
根据笔画统计,《武旅》两字共有13画。其中,“武”为7画,由“戈”(4画)和“止”(3画)组成,“旅”为6画,由“方”(4画)和“攴”(2画)组成。
武旅是中文词汇,来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它的繁体字形为「武旅」,与简体字相同。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与现代略有不同。对于「武旅」这个词,古代写法中「武」字可能会斜体书写,而「旅」字则可能会把“方”字组件书写得更加方正。
1. 这次武旅活动是为了提高军人的作战能力。
2. 每年暑假,军队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武旅训练。
1. 武器:军事作战中所使用的装备和器械。
2. 旅行:指人们离开原居地,到其他地方游玩或工作。
军旅、军事旅行
文旅:强调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