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无复"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功能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特征可通过历时演变和共时用法两个维度解析:
一、历时语义流变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无复我梁",此处"无"为否定副词,"复"作动词表重复行为,构成状中结构。至六朝时期凝固为双音词,如《世说新语》载"无复疑虑",此时已发展为表彻底否定的副词。
二、共时语义系统(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副词用法 表彻底否定:"灾后村落无复完整建筑",其否定强度高于"不再",含事物本质改变义。句法多修饰VP,呈现[+终结性]特征。
动词用法 作连动结构后项:"此事无复商议余地","复"保留"回复"本义,整体表"没有回旋空间"。此用法受古汉语残留影响,多用于正式语体。
三、语用特征分析(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否定辖域具有双向性:既可前指已然状态("往昔盛况无复存在"),亦可后指未然可能("未来无复可能")。这种时空包容性使其区别于同类否定副词。
四、认知语言学解析 概念整合过程中,"无"的否定图式与"复"的循环图式相互作用,产生"非循环性终结"的复合意象,如"季节轮回无复旧观",既否定重复又强调质变。
五、类型学参照 比较日语"再び~ない"与韩语"다시 안"等对应表达,可见汉语"无复"的特殊性在于:①否定词前置的句法特征 ②蕴含状态改变的语义内涵 ③书面语体的语用倾向。
“无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不再发生
指某事物或行为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晋代葛洪《抱朴子·对俗》中亦用此义。
不再存在
表示某种状态或事物彻底消失。
如瞿秋白《赤潮曲》:“无复奴隶种。”
南朝梁元帝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用法。
未履行
指承诺或责任未被完成。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提到“不信无復”,强调失信导致无法维系关系。
无法恢复
形容事物不可逆转或无法复原。
如《晋书·王导传》中“无復忧矣”,暗含局势已定。
作为成语时,“无复”特指不可挽回的状态,例如关系破裂、机会丧失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例证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吕氏春秋》《晋书》等文献来源。
报录人抱围北室兵马博泛茶馆酬纳篡盗粗鄙黨强等之抵押翻覆防弊飞丹风露風知赶海阁儿公厉官练规算鬼夜泣过时黄花骨韵辉熠魂断兼列建邪浇季枷鏁界标截割解任积功锦段近古金齑久负盛名凉吹连缘烈气领旂淩辱冥岩鲇鱼上竹谱注潜身远祸清望邱陵三闹适衬霜桧霜兔水清无鱼丝缰祧绪提省顽飔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