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无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不再发生
指某事物或行为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晋代葛洪《抱朴子·对俗》中亦用此义。
不再存在
表示某种状态或事物彻底消失。
如瞿秋白《赤潮曲》:“无复奴隶种。”
南朝梁元帝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用法。
未履行
指承诺或责任未被完成。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提到“不信无復”,强调失信导致无法维系关系。
无法恢复
形容事物不可逆转或无法复原。
如《晋书·王导传》中“无復忧矣”,暗含局势已定。
作为成语时,“无复”特指不可挽回的状态,例如关系破裂、机会丧失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例证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吕氏春秋》《晋书》等文献来源。
《无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再有。在句子中,它通常用来指示某种状态或情况的改变,表示不再出现或不存在。
《无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无”和“复”。其中,“无”是一个独体部首,表示没有、无。它的笔画数为一画。“复”是一个合体部首,表示反复、再次。它的笔画数为八画。
《无复》一词最早出现在《文选·吕才集·狂瑟堂赋》中,由唐代文人刘禹锡所写。在诗中,他运用了这一成语表达了对当时政治乱象的担忧和对社会秩序的呼唤。
《无复》的繁体字为「無複」。
在古时候的写法中,无复通常写作「毋復」或「勿復」,其中的「毋」或「勿」也表示不要、没有的意思。
1. 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经无复了。
2. 一旦犯下错误,就是无复挽回的。
无复是一个成语,没有相关的组词。
无复的近义词包括:不再、消失、绝迹、归零。
无复的反义词包括:有、存在、依旧、持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