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桃花绶。亦泛指印绶。 唐 李商隐 《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 章臺 。” 冯浩 注:“ 梁武帝 赋:‘或带桃花之綬。’桃綬泛用,不拘品秩。”参见“ 桃花綬 ”。
(2).指桃红色的丝带。 清 陈维崧 《百字令·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词:“旗亭旧事,记曾经,见汝寳釵楼侧……翠滑鸞鞾,红香桃綬,絶艺千金值。”
(3).指桃花。 宋 宋祁 《春宴行乐家园》诗:“身轻早蝶千回舞,技痒新禽百种啼。乘暖草茵侵坐软,畏风桃綬向林低。”
桃绶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词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桃绶”由“桃”与“绶”组合而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桃”指桃红色,象征祥瑞;“绶”即丝带,特指系印纽的绶带,是古代官员身份标识。组合后指代桃红色的官绶,常见于汉代典制。
二、典章制度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诸侯王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青绶”,其中虽未直接提及桃绶,但据《三礼图》注疏,桃绶属赤绶系统,为二千石以下官员配饰,颜色取桃红以别品秩。
三、文学意象 唐代诗人李贺在《荣华乐》中写道“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珰。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桃绶含情依露井”,此处桃绶既指实物绶带,又隐喻仕途抱负,形成独特的诗歌意象。
四、文化象征 桃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兼具仙家祥瑞与世俗尊贵双重属性,如《汉官仪》载“印绶,所以章服也”,桃绶作为礼制符号,既体现官僚等级秩序,又寄托升迁祈福的世俗愿望,成为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
“桃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áo shòu,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诗词注解。
爆发星宝头儿碧莲逼闷不遑暇食不自料春歌祠竈雌字凑手番当法眼宗粉黛奉法粉骨捐躯夫壻冈脊黑里俏滑冰场寰界惠声胡髥晈日葭思科折累掯辽东湾领鬃麟胶理数理育路奠禄钱滤色镜马驿免夫钱密牒鸣謼末筵鸟火牛箧偏诐清问青冢凄欷曲拍驱曳宂将盛际势路诗札蜀才鼠虎水帘洞顺女属实特有亡不旋踵五鹿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