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棉织品制作的战衣,用以护身。《清史稿·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传》:“被棉甲者五十,被铁甲者三十。”
棉甲是中国古代军事防护装备的典型形制,其核心定义为"以棉布为基材,内嵌金属甲片或填充棉絮制成的软质甲胄"。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棉甲最早可追溯至元代,至明清时期成为军队制式装备,具有"轻便御寒,弾矢难透"的双重特性。
从形制结构分析,完整的棉甲包含三部分构造:外层为致密棉布经桐油浸渍形成防护面,中层以铁网或铜钉铆接金属甲片构成刚性支撑,内层填充丝绵、麻絮等缓冲物。《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指出,明代戚继光改良的"鸳鸯战袄"采用分层绗缝工艺,将铁片夹于棉层中,可抵御早期火器攻击。
历史文献显示,棉甲的实战应用呈现两大优势:其一,相较于传统铁甲减重约40%,利于长途行军;其二,采用模压成型技术后,甲片厚度可达3-5毫米,据《武备志》记载,清八旗军棉甲在30步距离可抵挡鸟铳射击。现代兵器史研究通过实验证实,标准棉甲对冷兵器劈砍的防御系数达0.75,仅次于锁子甲。
值得注意的是,棉甲发展存在明显地域特征。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乾隆御用甲胄显示,北方制式多采用整片式胸甲结构,而福建水师棉甲则首创分体式肩甲设计,这种差异印证了《天工开物》所述"北甲重御寒,南甲求灵便"的工艺演变规律。
棉甲是古代用棉织品制作的护身战衣,其发展和特点如下:
1. 定义与功能 棉甲是一种复合材质的防护装备,外层为棉布或棉絮,内衬铁片并用铜钉固定,主要用于抵御冷兵器和早期火器的攻击。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棉织品的缓冲作用和金属片的刚性防护相结合,提升士兵生存率。
2. 历史演变
3. 材料与工艺 采用7-10斤棉花经浸水压实、反复捶打制成硬质棉胎,配合铁制甲片(厚度约1-3毫米),用约600枚铜钉缀合成甲。这种工艺使单件棉甲重量控制在15-20斤,兼顾防护性与机动性。
4. 军事优势 对比传统铁甲,棉甲具有三大优势: ① 造价仅为铁甲1/3,适合大规模装备; ② 寒冷地区可兼具御寒功能; ③ 表面棉层能有效缓冲早期火枪弹丸冲击。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完整演变过程可查阅《中国兵器史稿》等专著。
爱心百科全书派白鼍宝灵嘲拨陈因创造性椽条锤锻诞生噉饮担幢大帐调动洞獠儿版龟毛含恨憨郎横刀华显胶目介絶荆鸠兢严进竞拒理勘验考验客坊诳绐老先生两手加额临阅篓籔眉宇迷阳娘杀咆勃穷独魌头瞿如攘襟宂芜沙户上冢殳仗私独死水随乡入俗所以桃弓苇矢特揖天假其年迢远铁桥徒政五时车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