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咆哱 ”。发怒貌。《文选·潘岳<西征赋>》:“出申威於 河 外,何猛气之咆勃。” 李善 注:“咆勃,怒貌也。”《北齐书·恩倖传·和士开》:“﹝ 赵 郡王 叡 ﹞言词咆哱,无所不至。” 清 赵翼 《栖贤寺瀑布》诗:“咆勃6*起吼声,震破乖龙聵。”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咆勃汉语 快速查询。
“咆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发怒貌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带有强烈怒气的状态。例如《北齐书》中“言词咆哱”指言辞激烈愤怒。
气势旺盛
在文学语境中可引申为雄壮、激昂的气势,如《文选·潘岳·西征赋》中“猛气之咆勃”形容威猛的气魄。
现多用于文学描写,如:
古代侧重“怒意”,现代更倾向“激昂气势”,需结合语境判断。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文选》等古籍。
《咆勃》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作动词,意思是喊叫,大声吼叫,发出巨大声音。
根据现行汉字规则,咆在《康熙字典》中属于六韦部,勃属于勹部,兼具手部和勹部两个部首。
咆的构造笔画为5划:左右结构(一横撇后连一点撇),横折钩形。
勃的构造笔画为9划:上下结构(一撇下连一点撇下连两点),纵折撇形。
《咆勃》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形容人的声音发出时咆哮或按地面上的结果跳动。
繁体字为「咆噃」的「噃」是常用的异体字,读音和意思与「勃」相同。
在古时候,《咆》的写法和现代相近,属于草书体风格,类似如下:
口(口字旁) + 包(包字底)
勃的古书写形式:十(一横、一竖) + 包(包字底)
1. 老虎咆勃的吼叫声震撼着整个丛林。
2. 我咆勃一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家。
3. 他用咆勃的声音对抗了恐惧。
咆勃狂吠、咆哮、咆哮声、吼叫咆哮、大声喊叫
怒吼、怒号、狂叫、咆哮
低声细语、悄声(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