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盟信的意思、盟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盟信的解释

犹盟约。语本《庄子·让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左传·哀公二十年》“先主与 吴王 有质” 晋 杜预 注:“质,盟信也。” 宋 范仲淹 《奏乞宣谕大臣定河捍御策》:“ 元昊 僭号扰边,屡擒将帅,如盟信可保,何至此今日之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盟信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古今两层含义,需结合权威辞书与古籍用例进行解析:


一、现代汉语释义(核心含义)

指结盟时作为信物的物品,是盟约的具象化凭证。

权威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盟”释为“发誓缔约”,而“信”指“凭据、信物”。二者结合后,“盟信”特指古代盟誓仪式中双方交换的信物(如玉器、符节等),象征对盟约的忠诚。

示例:

两国君主以玉璧为盟信,昭示互不侵犯之约。


二、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法

在部分典籍中,“盟信”引申为坚守盟约的诚信品德,强调缔约方的道德约束。

经典出处:

  1.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夫盟信之行,唯义所在。”

    此处的“盟信”指恪守盟誓的信用精神,体现古人重诺的价值观。

  2. 《左传·襄公九年》:

    记载诸侯盟誓时强调“昭明盟信”,即通过仪式公开彰显诚信。


三、文化内涵解析

“盟信”浓缩了中国古代契约文化的双重维度: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出版物):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1982.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盟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础解释

“盟信”指盟约,即通过缔结盟誓建立的信用关系,强调双方或多方在约定中的相互承诺。该词源自《庄子·让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意为通过宰杀牲畜举行盟誓仪式来确立信任。


二、历史引证与用法

  1. 古代典籍

    • 《左传·哀公二十年》提到“质,盟信也”,晋代杜预注释时明确将“质”(人质或信物)与盟信关联,体现古代通过实物或行动强化盟约的实践。
    • 宋代范仲淹在《奏乞宣谕大臣定河捍御策》中,以“如盟信可保”表达对盟约可靠性的质疑,反映该词在政治军事中的实际应用。
  2. 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盟信”可指团体、阶级或国家间的联合关系,例如国际条约、合作协议等。


三、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庄子》《左传》及宋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保绥测罚春设楚凄疵短辞微旨远待绝捣喇丢丢秀秀对准儿女之情刚前隔壁账阁试广厦故城贾马许郑牿委兼丁竫言锦裀籍戎蠲恤巨豪矩阵鹍鹄廓开垒口泪晕脸巴子鬣毛历纪冥瞽命珪目卧奈良时代南裔馁弱扭扭捏捏拼盘披云雾潜晦奇丑亲将七十鸟裘罽柔齐软化升号生田锁闭檀桓推用途遥日暮文柄汙薉五王闲淡象奴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