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文以典籍,寻道入奥,操清行庙,潜晦幽闲。”《梁书·孝行传序》:“淳和比屋,罕要诡俗之誉;潜晦成风,俯列踰羣之迹。” 宋 曾巩 《<洪范>传》:“沉深潜晦者,本於柔而刚有不足也。”
潜晦(拼音:qián huì,注音:ㄑㄧㄢˊ ㄏㄨㄟˋ)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通过内敛、低调的方式掩盖自身才能或智慧,避免显露锋芒。常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处世态度,强调韬光养晦的智慧。
文献出处与用法
扩展理解
“潜晦”常与“韬光养晦”关联,既有自我保护的含义,也暗含待时机成熟再展露能力的策略性,多见于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刻画。
总结来看,该词多用于褒义语境,体现一种智慧而谦逊的处世哲学。
《潜晦》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隐蔽或深藏不露的状态。它可以指代某种思想、意图或计划等在暗中进行或隐藏的行动。
《潜晦》包含两个字:潜和晦。
「潜」字的部首是「水」,总共有11个笔画。
「晦」字的部首是「日」,总共有11个笔画。
《潜晦》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秦风·无衣》一篇中的「遵彼淑慎,履踵潜图」引申而来的。繁体字为「潛晦」。
在古代,「潜晦」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通常用「潛薈」或「潛穢」来代替现代的「潜晦」。
1. 他的行动总是充满了潜晦,让人捉摸不透。
2. 这个计划太潜晦了,我们需要更多时间去了解其中的意图。
1. 潜行:暗中行动或行军。
2. 晦暗:昏暗、阴暗无光。
隐晦、微妙、暗合。
明朗、显露、昭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