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瞎眼。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一目国》:“苍四不多,此一不少。 子野 冥瞽,洞见无表。”
“冥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瞎眼或盲目,常用于形容视觉缺陷。该词由“冥”(昏暗不明)和“瞽”(目盲)组合而成,强调完全失去视力或缺乏洞察力。
出处与例句
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的《山海经图赞·一目国》:“子野冥瞽,洞见无表。”此句以“冥瞽”反衬“洞见无表”,通过对比表达对特殊能力的惊叹。
扩展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属于生僻文言词汇。古汉语中常以“瞽”单独表示盲人(如“瞽者”),而“冥瞽”更强调彻底的视觉缺失或认知蒙蔽。
关联表达
相关成语如“苦思冥想”“冥行擿埴”等,均包含“冥”字所传递的昏暗、深奥之意,但具体语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汉语中视觉相关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训诂学专著。
冥瞽(míng gǔ)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盲目、无知、愚昧、不明事理等。
冥瞽的拆分部首是冖(mì)和目(mù),其中冖为上半部分,目为下半部分。根据字形结构,冖的笔画数为2,目的笔画数为5,所以冥瞽总共有7个笔画。
冥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逍遥游》:“冥冥之中,有固焉,其如之何?”后来发展为形容目光糊涂、无知或是行动愚昧的意思。
冥瞽的繁体字为「冥瞽」,保留了原词的意义和音读。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冥瞽可以写作「暝目」,其中“暝”意为黑暗、昏暗,表示看不见的状态,“目”则是指眼睛。
1. 他对这个问题完全冥瞽不见。
2. 没有经过调查,只凭猜测就决定行动,太冥瞽了。
冥瞽的相关组词有:冥顽不灵、神经病、无知者、盲目行动、糊涂蛋等。
冥瞽的近义词有:愚笨、愚昧、昏聩、糊涂等。
冥瞽的反义词有:明智、聪明、明了、明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