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历史上指以平城京(在今奈良市西)为首都的时代。从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时开始,至784年移都长冈京(在今京都府)时结束。这一时期,屡派遣唐使、留学生入中国,吸收中国文化。文化兴盛,尤其是佛教建筑、美术和文学成就最大。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是日本历史上以平城京(今奈良)为都城的时代,是日本律令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深受中国唐朝影响。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奈良时代始于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710年),止于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794年)。此间日本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仿效唐朝推行律令制,颁布《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法典,设立二官八省等行政机构,并建立户籍、班田收授等制度以强化统治 。
来源: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养老律令》写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大日本史料》第一编之三。
经济以班田制为基础,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口分田),同时征收租、庸、调等赋税。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朝廷颁布《垦田永年私财法》(743年),允许开垦土地私有化,成为庄园制发展的起点 。
来源:《续日本纪》卷十五(天平十五年诏书);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法令索引”数据库。
来源:
- 东大寺官网《大佛开眼供养会记》;
- 国立国会图书馆《古事记》最古写本(真福寺本)影印资料;
- 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正仓院宝物与唐代工艺技术研究》。
来源:《公卿补任》(藤原氏系谱);《日本后纪》延历三年迁都诏。
(注:古籍原文链接受权限限制,以上机构官网提供公开学术资源入口。)
奈良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核心特征如下:
奈良时代通常指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至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的84年。狭义上也有以784年迁都长冈京为结束的说法。都城平城京位于今奈良市西,故得名“奈良时代”或“平城时代”。
推行农耕振兴政策,包括兴修水利、奖励垦荒,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后期贵族争斗(如藤原氏与大伴氏)导致政局动荡。
通过遣唐使密切与唐朝联系,推动日本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全面汉化改革。
奈良时代是日本首次实现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宗教艺术和社会结构均深受中国唐代影响,为后续平安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若需完整信息,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百科资料。
蔼蔼嗷骚傍通历辬华层涛触鬭蛮争触瑟促路登幽州台歌懂门儿动粘反切繁碎法行風癡丰泰府牌观顾顾养哈剌憾惜厚望见数僭物交还基步捐金抵璧卷刃靠近老马嘶风牢烛连网廪蓄六戚礼爲情貌龙髥面戒默不做声摸搨男圻挪威人朴索嗛呥清蔚秦岭耆寿七菹失旦鸡书笈书局四鸟私听跳井通究外婆家晚夏箱笈县旍下卒夕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