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阁试的意思、阁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阁试的解释

明 代翰林院对庶吉士的考试。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试》:“科道本以试卷为芻狗,惟庶常自考改以后,仍亲笔墨,朔望有阁试,每旬有馆课,近来又多属之捉刀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庶常授官》:“己卯散馆前阁试, 江陵相 ( 张居正 )出一论题,为《李纲不私其乡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阁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考试形式,特指明代对翰林院庶吉士的选拔考试。以下为详细解释:


阁试的定义与性质

"阁试"专指明代翰林院选拔庶吉士时,由内阁大学士主持的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翰林院深造,成为储备高级官员(如内阁辅臣)的重要人选。其名称源于考试由"内阁"主导,故称"阁试"。

历史背景与流程

  1. 来源: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确立庶吉士制度,新科进士需经阁试选拔优秀者入翰林院学习。
  2. 考试内容:以诗、赋、策论为主,注重文采与政见。例如万历年间阁试题目《边防八事疏》,要求考生针对边务提出对策。
  3. 考官与地点:由内阁大学士(如首辅)命题监考,多在文华殿或内阁官署举行。

权威文献记载

与现代术语的关联

需注意"阁试"与现代汉语中的"阁"(如楼阁、内阁)含义不同,此为历史专有名词,今已不用于日常语境。


参考资料

  1.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七十·选举志。
  2. 郭培贵《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科学出版社,2008),第三章"庶吉士考选制度"。
  3.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阁试"词条释义。

(注:因古籍原文链接需访问专业数据库,以上提供权威出版物来源供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阁试”是明代翰林院针对庶吉士的常规考试制度,主要用于考核其学业进展和政务能力。以下是具体解析:

  1. 基本定义
    阁试是明代翰林院对庶吉士(通过科举选拔进入翰林院进修的进士)的定期考试。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间需接受系统培养,阁试作为考核手段,旨在检验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政务处理能力。

  2. 考试制度特点

    • 频率与形式:每月朔望(初一、十五)举行阁试,每旬另有馆课(日常课程测试)。
    • 内容侧重:考试题目多涉及经史典籍、时政策论,例如《李纲不私其乡人》这类结合历史案例的论述题。
    • 代笔现象:明代中后期,部分庶吉士会请人代笔应试,侧面反映考试竞争激烈。
  3. 文献与历史记载
    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多次提及阁试制度,描述其作为庶吉士晋升考核的重要环节,并记载了考试流程及社会影响。

  4. 评价与作用
    阁试既是选拔高级文官(如内阁成员)的关键途径,也是明代“储才养士”政策的体现。通过频繁考核,朝廷可筛选出兼具学识与实务能力的人才。

如需进一步了解明代科举制度或庶吉士培养体系,可参考《明史·选举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笔伐口诛闭绝卜第厂卫传帖椿津丹溪刀工德寿电往顶踵捐糜发爨狒狒费解官不威牙爪威关右寒雰黄旄简发讲肆夹注寄递节制资本谨恪鸡肉郡寮匡运酷肖量尺寸离堂蛎塘隆夷卢鹊木墩盘篮袍带偏讳泼墨紫乾急穷愁潦倒人夫三交两句言山梯设醴实诚失落感适闷铄景泣金四仪腾跞天下大势髫孺土豪金宛妙闻过则喜五百舞象籼粟小族邪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