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除赋役,赈济饥贫。 明 李东阳 《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铭》:“﹝ 李士常 ﹞上疏言 怀庆 诸府民父食子,兄食弟,骨肉亲党相噬死,徙十六七,虽蒙赦宥,宜大肆蠲卹,庶他变可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自后, 川 、 陕 、 湖北 屡年蠲卹,视此不悉书。”
“蠲恤”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政府减轻民众负担的政策措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蠲恤”由“蠲”(juān)和“恤”(xù)二字组成:
历史背景与作用
该政策常见于中国古代灾荒或战乱时期。例如:
相关延伸概念
“蠲恤”反映了古代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综合治理,兼具经济调节与社会维稳的双重功能。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明史》等文献中的具体记载。
《蠲恤》(juān xù)是汉语词汇,意为解除人民的负担,消除人民的苦难。该词体现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照顾,是一种关爱和救济。
《蠲恤》的拆分部首是虫字旁(chóngzìpáng)和心字旁(xīnzìpáng),它由13画组成。
《蠲恤》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最早出现在《尚书·考工记》这本古代经典中,是用来描述国家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在繁体字中,蠲的写法为「蠲」,恤的写法为「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蠲的古代写法为「蚄」,恤的古代写法为「許」。
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改善生活有蠲恤之功。
蠲恤的相关词语有:蠲免、蠲政、蠲除、恤悯。
蠲恤的近义词是减轻、救济、解除;反义词是加重、加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