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除赋役,赈济饥贫。 明 李东阳 《明故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李君士常墓志铭》:“﹝ 李士常 ﹞上疏言 怀庆 诸府民父食子,兄食弟,骨肉亲党相噬死,徙十六七,虽蒙赦宥,宜大肆蠲卹,庶他变可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自后, 川 、 陕 、 湖北 屡年蠲卹,视此不悉书。”
"蠲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复合词,由"蠲"与"恤"两个单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蠲"本义为清除、减免,特指古代官府对赋税徭役的免除行为,《史记·平准书》即有"蠲其租赋"的记载;"恤"则指体恤救济,如《周礼·地官》所述"以恤民艰"。二字合称"蠲恤",特指古代政府为缓解灾荒或社会危机而实施的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的双重措施。
这一政策常见于中国历代赈灾制度,《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年间"蠲恤被灾州县"的案例,反映其作为国家治理手段的重要地位。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更系统论述"蠲免钱粮以恤民困"的施政理念。清代《钦定户部则例》将蠲恤细化为蠲免、缓征、赈贷等具体规程,构成完整的灾后救助体系。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辞源》指出"蠲恤"词义自汉唐时期已趋定型,至明清成为典章制度的固定术语。现代汉语中该词虽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社会保障制度时仍具重要学术价值。
“蠲恤”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政府减轻民众负担的政策措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蠲恤”由“蠲”(juān)和“恤”(xù)二字组成:
历史背景与作用
该政策常见于中国古代灾荒或战乱时期。例如:
相关延伸概念
“蠲恤”反映了古代政府对民生问题的综合治理,兼具经济调节与社会维稳的双重功能。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明史》等文献中的具体记载。
百骸九窍半心半意敝化笔精兵阵薄才不天痴人说梦穿杨贯虱窜繞灯马虭蛥动员令豆秸灰断袖之好杜绝契繁紊蜂扇螘聚奉衣巾浮花浪蘂负阙付之东流高山大川格磴儿各有所长涫漱汇报昏悴结姻疾毁金户酒酲课法老鲫溜鲁夫拍序砰硼霍落清酝萨杭三千珠履骚牛山脉少友省辖市十字饼淑节岁荐谈谑陶猗术田畻忝然填然讬援豌豆叶危菑文坛无方乡老书宪学小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