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署;衙门。《汉书·翼奉传》:“地大震于 陇西郡 ,毁落 太上庙 殿壁木饰,坏败 獂道县 城廓官寺及民室屋,厌杀6*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 元始 二年, 平帝 罢 安定 滹沱苑 以为 安民县 ,起官寺市里。”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絜壶飡以入官寺。” 元 萨都剌 《恩荣宴》诗:“银瓮春分官寺酒,玉盃香赐御厨羹。”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馆舍》:“ 汉 制,官寺,乡亭漏败,墻垣阤坏不治者,不胜任,先自劾。”
(2).官家建的寺庙。 唐 白居易 《闲吟》诗之一:“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官寺汉语 快速查询。
官寺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由国家设立的官署或衙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官
指国家或朝廷所属的机构、职务,引申为“公家”之意。《说文解字》释:“官,吏事君也”,强调服务于君主统治的职能。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整理本)。
寺
原义为“持”(《说文解字》),后引申为官署名称。秦汉时期“寺”指九卿等中央机构办公场所,如“大理寺”“太常寺”。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官寺即“官署”,特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办公机构,常见于汉代至唐代文献:
《汉书·元帝纪》载:“地震于陇西郡……坏败官寺,民舍。”此处“官寺”指郡县衙门。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中央机构如“鸿胪寺”掌外交,“太仆寺”管马政,均属官寺范畴。
来源:刘昫《旧唐书·职官志》(中华书局整理本)。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为:
官寺:官署;衙门。
引证:《后汉书·卷四》:“修缮官寺,备置仓谷。”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注: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辞书释义以纸质或权威数据库版本为准。)
“官寺”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作为宗教机构
定义与性质
官寺是古代寺院按监督管理权属划分的一种类型,特指由政府敕建或接受官方封赐(如食禄、土地等经济援助),并受国家直接管理监督的佛教寺院。与民间自建的“私寺”(或称“民寺”)形成对比。
宗教特征
官寺通常供奉佛教最高级别的五方佛,即:
二、作为行政机构(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在汉代及以前的文献中,“官寺”可指代官署或衙门。例如《汉书·翼奉传》记载地震导致“官寺及民室屋”损毁,此处“官寺”即官府建筑。这一用法多见于早期史料,后世逐渐被“衙门”等词替代。
三、延伸辨析
需注意区分两种含义:作为宗教场所的“官寺”强调官方管理属性,而作为行政机构的“官寺”属于古代职官制度术语。具体释义需结合文献年代及上下文判断。
艾气罢驽宝塔儳羼丑娸辞説存贮丹童涤纶东庄图碓硙顿落恶迹昭着发号高下在口功沽寡功闺中鹤梅和颜悦色虹裳扈阁混天撩日教宗家酝疾号祭赛迹索恪敏恇眩捞捞搭搭略识之无厉服蝼蝈面没罗拇战鸟使配备骈首就僇平地青云清昊七擒孟获热芭人赏光牲号神识石烂江枯殊涂同致嘶丑四要屯坞顽固堡垒螱飞危诊文化买办武乐逜逆校徽西方净国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