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吐肝露胆 ”。 宋 朱熹 《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吐心吐胆”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赤诚相待,毫无保留地说出内心真实想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成语形容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将心底的话全部倾诉出来,毫无隐瞒。与“吐肝露胆”同义。
出处与用法
出自宋代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此句强调待人接物时直率坦诚,不迂回掩饰。
近义词与辨析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朋友、伙伴或上下级之间的真挚交流,例如:“他们多年未见,重逢后吐心吐胆,彻夜长谈。”
这一成语强调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与坦率,既有历史文献支撑,也适用于现代语境中的深度沟通表达。
《吐心吐胆》一词源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莫利御心也,吐心吐胆事之,心胆之诚也。”意为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吐心吐胆》的部首拆分为“口”和“肉”,其中“口”表示与说话、表达相关,而“肉”则表示和心灵、情感相关。该词总共包含10画。
《吐心吐胆》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文献,后来逐渐流传至今。在繁体字中,该词书写作「吐心吐膽」。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差异。而《吐心吐胆》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吐心吐膽」,字形相似但存在细微差别。
1. 他在演讲中吐心吐胆,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这部电影通过角色吐心吐胆,向观众展现了真实的人生。
吐露、吐诉、吞声忍气、肺腑之言、发自肺腑
毫无保留、肺腑抒发、坦诚、坦白、真实表达
藏掖、含糊其辞、欺诈、虚伪、拐弯抹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