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判押的意思、判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判押的解释

在公文上签字画押。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致仕文字为众 楚 所咻,费了无限口颊,今方得州府判押。”《宋史·陈恕传》:“ 準 即检寻 恕 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 恕 第请判押。”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判押"是汉语法律术语中的复合动词,最早见于明清司法文书。该词由"判"与"押"两个语素构成:"判"指裁决、决断,《说文解字》解作"分也",引申为司法裁断;"押"原指在文书上签署记号,《广雅·释诂》释为"署也",后特指官员在公文上的签字确认。

在司法实践中,"判押"包含双重程序:首先指主审官员对案件作出书面裁决(判),其次要求相关官员在判决文书上联署确认(押)。明代《大明律·刑律》规定重要案件需经"三司判押"制度,即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部门共同签署判决,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司法权威,又形成权力制衡机制。

清代《六部成语注解》明确"判押"为"审定文书而签押之谓",其法律效力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确认文书真实性;②表示官员承担责任;③完成司法流程的必要环节。现代法制史研究显示,判押制度对当代司法文书签署程序产生直接影响,如判决书需经审判长和书记员共同签署的规定即源于此(参考:《中国司法制度史》,商务印书馆,2012)。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电子政务发展,传统"判押"已演变为电子签章系统。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仍保留着判押制度的核心要素,即通过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与责任认定(参考:全国人大官网《电子签名法》条文)。

网络扩展解释

“判押”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公文处理流程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在公文上签字并画押,表示对文件内容的确认或批准。这一行为常见于宋代及之后的官方文书处理,通常由具有裁决权的官员执行。

二、构成解析

  1. 判:指裁决、评定,引申为官员对公文的审阅与决定。
  2. 押:指签名或画押,作为身份确认和文件生效的标志。此处“押”特指在文书上留下个人标记。

三、历史背景与用例

四、读音与注音

五、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判”仍保留裁决义(如“审判”),“押”则更多用于抵押、拘留等场景,但“判押”一词已不常见,主要作为历史术语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素车边崖避瘟苍黑肠痈楚客砀瑞打釺抵鹊缎子趓楼恶斗珥貂法蓝覆考浮头乖逆寒华喝道缓声火阵姜太公尖劈桀贪骜诈潗濈经卷惊鸟酒市开谕可泣可歌狂悖拉法格梁宫寥旷猎客菱丝率心旁骑黔口耆臣切让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穷破泅浮屈身曲秀才生支史翰説得来述圣谈嘲谈剑探幽挺胸突肚通贯土蜂文姝五味子无状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