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经絶句的意思、孤经絶句的详细解释
孤经絶句的解释
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和截断的文句。唐宋科举往往以此试士,是当时的@种流弊。
词语分解
- 孤经的解释 没有他例可以比附的单条经文。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相与为部” 唐 孔颖达 疏:“事同则为部,小异则附出,孤经不及例者,聚於终篇,故言‘相与为部’也。”
- 絶句的解释 .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唐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
网络扩展解释
“孤经絶句”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或截断的文句。这类文字因缺乏完整上下文,常导致考生难以理解其原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
二、历史背景
- 科举弊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考官常选取经书中孤立的首尾词句(如“年头月尾”)、或截断的片段作为试题。
- 改革争议:据《新唐书·杨玚传》记载,官员杨玚曾上奏批评这种考试方式不考核心义理,专挑晦涩片段,助长应试教育的流弊。
三、相关延伸
- 别称:亦简称为“孤絶”。
- 影响:这种考试方式被认为偏离了考察真才实学的初衷,促使唐代科举改革,要求试题回归完整经义。
四、现代启示
该词现多用于批评脱离语境的断章取义行为,强调理解文本需结合完整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账号额度使用完毕,请更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