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梅伯的意思、梅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梅伯的解释

人名。传说为 商纣 臣,因多次劝谏,被 纣王 杀害。《楚辞·天问》:“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 受醢, 箕子 详狂?”《韩非子·难言》:“故 文王 説 紂 而 紂 囚之, 翼侯 炙, 鬼侯 腊, 比干 剖心, 梅伯 醢。”参阅《淮南子·俶真训》“葅 梅伯 之骸” 高诱 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梅伯是中国古代历史与传说中的人物,主要记载于商周时期的文献。根据《汉语大词典》和《中国历史大辞典》释义,“梅伯”为商纣王时期的诸侯,以刚直敢谏闻名。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梅伯因屡次劝谏纣王废除酷刑,触怒暴君,最终遭“醢刑”(剁为肉酱)处死。后世常以“梅伯”象征忠贞不屈的臣子形象。

从词源学角度,“梅”为姓氏,“伯”表示排行或爵位,合称体现其贵族身份。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子·难言》中提到“梅伯之忠,而纣王杀之”,进一步印证其历史典故的流传。在文学作品中,如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梅伯被塑造为“文曲星君”转世,形象更趋神话化。

现代汉语使用中,“梅伯”多用于借代忠谏之臣,或形容不畏强权的品格。例如《汉语成语大辞典》收录的“梅伯九谏”典故,即源于其多次直谏的事迹。该词条的权威性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撰的《商周史考》及相关学术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梅伯”一词主要有两重含义,需结合历史典故和文学象征进行解释:

一、历史人物身份

梅伯是商朝末年的忠臣,担任司徒(掌管教化)和太师职位,为商汤后裔。他因多次直言进谏纣王的暴政,最终被施以“醢刑”(剁成肉酱),与比干、箕子并称商末三大直臣。《楚辞·天问》《韩非子·难言》等古籍均记载了他的事迹。

二、文化象征意义

  1. 忠诚精神的代表:梅伯因坚持劝谏而殉道,成为后世歌颂忠臣的典型,常与“比干剖心”并提,象征不畏强权的刚正品格。
  2. 文学意象的延伸:部分文献(如)将“梅”的傲雪特性与“伯”的尊称结合,引申为逆境中坚韧不屈的象征,但这种用法多见于现代引申解读,并非传统典故原意。

补充说明

梅伯的结局在《淮南子》等典籍中描述为“葅梅伯之骸”(被制成肉酱),这一惨烈结局强化了其悲剧英雄形象,成为古代谏臣文化的标志性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备要边防边畔操守斥生盗资邸店嫡位耳饰耳择娥娙氛嚣覆盖面棡鼓曲旰食高京乖僢黑科技红绡槐叶冷淘魂庭忽期家戒肩任径捷计算机旧国郡阁开纳拷认狂海婪沓乐簴灵标末德扭搜暖燠贫农皮排千层糕羣化入地丧德善气迎人韶齿盛称瘦羊博士霜猋说三道四天工开物天望通启土皇上吞景脱狱王囚往亡相攸仙机溪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