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晚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左传·昭公二十年》:“ 奢 闻 员 不来,曰:‘ 楚 君、大夫其旰食乎!’”
(2).泛指勤于政事。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司空颍川韩稜》:“今 兴 官尊任重,经略千里,当听讼侍祠,班詔劝课,早朝旰食,夕惕若厉。”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至尊方旰食,仗尔布嘉恩。”《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大陆>发刊辞》:“于是大陆之君臣,乃由此而旰食矣。”
旰食(gàn shí)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天色已晚才进食,后引申为勤勉理政的象征性表达。该词的语义演变与典源可追溯至先秦文献: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旰”本义指日晚、黄昏,“食”即进食,“旰食”原指因事务繁忙延迟用膳。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日旰不召”,杜预注“旰,晏也”,印证其时间指向。
出处考证
词源可溯至《昭明文选》收录的南朝谢朓诗“旰食愿横经”,此处已蕴含勤政意味。唐代李善注引《尚书》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形成“旰食宵衣”的固定搭配。
用法演变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自唐宋起该词多用于称颂帝王勤政,如《旧唐书·刘蕡传》“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现代语境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忙于处理政务的勤恳状态”。
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言实践中,“旰食”常作为成语“宵衣旰食”的组成部分使用,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将其列为二级字表汉字,突显其文化传承价值。
(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昭明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旰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总结来看,“旰食”既是对勤政的赞美,也反映了传统政治文化中对责任感的推崇。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宵衣旰食”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权威词典。
办公抱厦宝源局宾荣财务公司餐柴残敌储二出句楚屈逮亲淡默大头针雕印顿放敦洽雠糜顿足失色二解返哺之恩法馔分巡道佛场附倚甘露寺勾考鬼工毬恨气和山隳凌混混噩噩荐数交易基命进售苦死揽纳楞里楞气辽室历尽沧桑六容蔓词面质内辞破甑纤手牵着鼻子走侵紊傻汉上中山浦诗禅狮带十数侍学随身灯套红挞责填如弦词向使